立即下载
石油人:做好事隐姓埋名25载
2012-04-26 10:16:46 字号:

  石油人:做好事隐姓埋名25载

  农家女:寻恩人不舍不弃梦成真

  4月13日中午11时,在吉林油田江北中学门前,一名满头华发的老人正焦急地徘徊,他的目光眺向远方,四处找寻着,又时而低头看看手腕上的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还在等待。就在他万分焦急的时候,一辆黑色的夏利车疾驰而来,停在学校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30多岁的女子,女子上下打量了几番,便认出这就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恩人,几步上前与老人紧紧相拥在一起……泣不成声,这是久别的重逢,还是感恩的哭泣……这里正在演绎着尘封25年的感恩故事。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开启了尘封多年的记忆

  4月13日上午10点钟,李百赞和往常一样在自己租住的便利店里整理货品,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日里的宁静。

  “你好,请问是李百赞吗?”

  “我是,您是哪位?”

  “我是吉林油田建设公司路桥工程处主任刘春刚,有个事儿想向您了解一下情况。”

  李百赞一听是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单位,以为是要打探原先工作上的事宜,忙说:“什么事,您请说。”

  “25年前,您是不是救了一个小女孩儿?”

  李百赞顿时愣住了,他冥想了好一会儿,随即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故事还得从25年前说起。

  1988年寒冬腊月的一个晚上,天上飘着雪花,35岁的李百赞从单位(原吉林油田水电厂筑路大队现吉林油田建设公司路桥工程处)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位于四百货附近的一个朋友家与几位友人喝酒小聚,直到半夜11点才离开。此时雪还在下着,地面上已是白花花的、厚厚的一层,此时,气温已达到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李百赞骑着自行车,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往采油一厂三队的家属房中驶去。到了家,李百赞手脚都冻得发麻。就在下了自行车刚要推开家门的时候,他突然隐约听见不远处有小女孩哭的声音。

  “这么晚了,谁家的孩子会在外面呢,一定是我听错了。”李百赞心想着,拍了拍身上的雪,进了屋。脱了棉大衣,李百赞越想越不对劲,刚才明明是听见哭声了,就对妻子讲起了事情的经过,妻子半信半疑,夫妻二人又赶紧来到屋外,恰巧正在请客的邻居家大嫂出屋倒水,三人侧耳一听,可不是么,从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断断续续的啼哭声。但三更半夜的,这么冷的天,会是谁呢?只知道房前几十米的地方有个大土坑,在那附近压死过人,难道是……

  三个人嘀咕着,大嫂赶紧进屋叫了客人中一名采油一厂保卫科的小伙子出来,李百赞和小伙子借着酒劲儿,壮了壮胆,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前去看个究竟。两人拿着手电筒,踏着积雪,踉踉跄跄往大土坑的方向走去。到了大土坑前,两人定睛一看,哪有什么“孤魂野鬼”,在一间房大、一人多深的大土坑里,一个头戴瓜皮帽、背个小书包、只穿了一件小夹袄的小女孩儿正蜷缩在角落里,哭得嗓子都哑了。

  李百赞见状不由分说地一把拉起浑身都已冻僵的小女孩儿,抱在怀里快步往家中走去。此时孩子又冷又饿,惊吓得说不出一句话。到了家中,李百赞的妻子帮助孩子洗了头和脸,并且梳理了蓬乱的头发,找了件暖火的衣服,端上热乎的饭菜……待孩子暖和过来后,已是半夜12点多了,孩子这才开口说话,告诉李百赞自己出来走丢了,家在百都乡住。

  “孩子走丢了,家里一定很着急,一定也在四处寻找,我得马上把孩子送回去。”李百赞做出这个决定后,便起身找邻居家大哥商量借个车送孩子。邻居家大哥杨宝泰是当时采油一厂的副厂长,听了事情原委后,他马上跑到调度室进行联系,几分钟后,调度室派了一辆红色的值班面包车来,就领着孩子上了车,车子朝百都乡的方向驶去……

  由于天黑路滑,车子行驶得很艰难。到了百都乡小学东的一个土道上,孩子认了路。车子来到当时名为工业新村的大岗子上时,李百赞看见远处几缕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来回串动,李百赞判断这很有可能是在寻找孩子。顺着光他领着孩子走进了一个农户家,孩子欣喜地说这就是她的家。

  进了屋,李百赞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一家人都没睡,孩子母亲面色很焦急,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父亲眉头紧皱,嘴里还抽着烟,一看孩子回来了,真是又高兴又生气,一面上下打量着孩子,一面责问孩子跑到哪里去了。”折腾了一宿,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钟。李百赞没有喝上一口孩子母亲倒的热水,没有等孩子家人向他表达谢意,也没有留下姓名,便匆匆起身离开了。

  漫漫寻恩路,二十五年我终于找到了您

  当时被救的小女孩名叫姜立波,25年过去了,昔日9岁的懵懂孩童如今已是2个孩子的母亲。然而25年里,她是怎样走上慢慢的寻恩之路,又充满了怎样的艰辛呢?为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记者一行对故事的主人公姜立波进行了追踪采访。

  “当时我只有9岁,很顽皮,那天很冷,天下着雪,恰巧大姨夫要出屯,我也想去,家里人不同意,我也很犟,没跟家里人说一声,就悄悄的尾随在大姨夫的后面。出了村子,大姨夫根本不知道我在后面跟着他,于是,到了原来的扶余汽车站,他自己就上了汽车,我就跟在车子后面。车越开越快,我也越跑越累,后来汽车消失了,我就迷失了方向,开始乱走。也不知具体走到什么时候,走到了哪。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又冷又饿,大风吹得我浑身打颤,我就跳进一个土坑里躲了起来。天越来越冷,越来越黑,我非常害怕,只知道哭,后来嗓子都哭哑了,身上也冻麻了,就在我快要没有知觉的时候,一双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了上来,带我到了一间特别暖和的屋子里,给我弄吃的,把我送回了家。可是救我的好心人是谁,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

  “当时为什么不问问呢?”记者问道。

  “当时太小,不懂这些事情,加上又受了惊吓,就只剩下害怕了,根本没想起来要问,只是听我母亲说,当晚送我回家的好心人不肯留姓名,只说自己是油田的,送我回来的是一辆红色的面包车。后来随着一天天地长大,这件事情在我的心头一直挥之不去,我总在想,救我的好心人到底是谁,他在哪,在干什么。”

  “那你想到之后去找了吗?”

  “找了,我和我的家人一直都在找。他们都大力支持我,我就坚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当年救我的好心人。”

  “你都去哪里找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才找到呢?”

  “这些年,只要是我能问到的、能打听的人,我都去问。我自己来找过很多次,包括亲戚、邻居,只要有人来到松原,我一定要让他们帮忙打听油田哪个单位当时有红色的面包车,有救过一个小女孩儿的人,可是一直没有什么线索。”

  记者从姜立波的舅舅口中得知,从小她就很倔强。父亲体弱多病常年瘫痪在床,母亲耳聋,还有3个弟弟妹妹要读书,15岁的她便辍学回家和母亲务农,打些零工,支撑起贫困的家庭。她说,书可以不读,生活的重担可以全部落在自己的肩上,但是穷啥不能穷了良心,那个救她一命的恩人,她一定要找到。

  特别是2000年姜立波的父亲由于没有医药费救治不及时转成淋巴癌去世后,姜立波也结了婚做了母亲,她更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是当年那双有力的大手把她从黑暗和寒冷中拉了出来,她怎么会撑起贫困中的家庭,供弟妹上学,给父亲送终,又怎么会有机会当上母亲?

  找,继续找,不找到决不罢休!

  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姜立波已由伯都乡举家搬至增胜,就在去年冬天吉林油田一支钻井队来增胜打井时,姜立波和母亲、舅舅一起来到钻井队里打探,逢人便问认不认识一个在油田工作、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救了一个小女孩的人。今年春节过后,姜立波做司机的舅舅来城里送客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原采油一厂的一位老职工说20多年前,他们厂是全公司为数不多的有红色面包车的单位,而且倒是认识一个叫李百赞的人,20多年前救过一个孩子,不过不在一厂,而是在现吉林油田建设公司路桥工程处上班。终于找到了一丝线索,就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后,姜立波和母亲、舅舅3人几经辗转,于4月13日上午找到路桥工程处,工程处主任刘春刚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翻开员工电话簿,拨通了李百赞的电话。

  于是,便出现了江北中学门前那感人的一幕。

  恩人啊,我要好好报答您

  随后,记者一行随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来到李百赞现租住于和平砖厂后一简易平房的家中。一张单人床,两排摆着稀疏卖品的货架子,几个掉了螺丝的板凳,一个小小的电暖气,这就是李百赞的全部家当。

  原来,李百赞早于2000年与吉林油田原单位有偿解除了劳动合同,单位分配的55㎡的住房也被他变卖换了资金,开了个小餐馆。可是生意不景气,餐馆开不下去了,他又去了北京投奔自己一个远房表弟。本想大刀阔斧好好干一番,谁知命运弄人,长期的奔波使他积劳成疾,2008年的一场脑血栓,他不得不回到故里另谋出路,如今,他只能以开这样一个小小的便利店维持生计。吉林油田领导得知李百赞的困境后,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家中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李百赞万分感激企业领导对他的关心和关怀。

  “大爷,我迟了25年,终于找到您了,真没想到您的生活也这样艰难,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今后我就是您亲闺女,我一定好好报答您!”姜立波早已泪眼婆娑,泣不成声。

  “大爷啥都不缺,也不要你什么报答,只要你过得好,大爷就开心了!”

  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亦如父女,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姜立波对记者说,回家后她要告诉自己的两个孩子,虽然他们的亲姥爷去世了,但是,在松原这座油城,他们还有个一姥爷,是一位老石油筑路工人,名叫李百赞。

  编后:铁肩担道义,他是最美石油人,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石油筑路工人李百赞的一时之举,却让这份感动延续了整整25年。漫漫寻恩路,她是朴实农家女,一份恪守心中的坚定信念,能让她在寻恩的道路上不舍不弃。时间在推移,岁月在更迭,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心中的那份豁达与感恩。当记者问生活拮据的李百赞有没有找过相关方面寻求帮助时,他笑着说:“单位对我很照顾,虽然我不在油田工作了,但每次发放困难补贴,领导都想着我,到了冬天还给我送煤,组织上已经给我很大的帮助了,我现在过得挺好的!”这样两位最质朴无华的普通人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对爱和信念的坚持,在这个物质极度繁盛的时代,他们仍然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大哉李百赞,愿好人一生平安!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锦江大街502号吉林油田新闻中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特约记者 李明军 通讯员 周欣欣 于洪亮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