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峰山位于县城以东十多公里。向南绵延数十里,为两乡镇的分水岭,山脚有护城河永乐江流过,河对岸一带山峦,怪石林立。群山呼应,山上常有云雾袅绕,几与天接。山顶有三座文塔,故又名三珠塔。
初识熊峰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中读书期间,听城里的同学讲三珠塔,神秘,神往。可因路途远,交通不便,未曾登临。三珠塔静修苦读的故事,却深植于心。
第一次登熊峰山,是在一九九六年春。和单位同事下乡回来,吉普车沿着刚刚有个路基的土路,盘旋而上。因为电视差转塔建于山顶,修路在加紧进行中。上到山顶,见三座坍塌的茅亭只剩残壁,难觅文人雅士踪迹。想象三个秀才在这相距不过数米的三座塔中精读,应该是读书之声互闻,之乎者也唱和之声,在山野中飘荡,赏诗词对对子,或者三人对一壶清茶畅谈。何等惬意。
常约三五好友登山,一路交谈,也没去细看这里风景,只喜爱其幽静清凉。自山腰的熊峰庵,拾级而上,十分陡峭。坐在庵内,就着竹筒引来的泉水,喝上几口,疲劳顿消。如果有缘,还可以在庵里品尝斋饭,补充能量。近几年因为交通方便了许多,有公交车直达,所以登山的人多了很多,也有许多驴友骑车登山,那是很要脚劲腰劲的。
熊峰山无疑是城里人休闲锻炼的好场所,当年的土路早已铺上了水泥。山上的植被也越长越好。爬山三五里,空气便清新起来,那是
富含负离子的空气。 端午回去,此山已非彼山。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听说如此升级版了,决意再去登山,好好看看。
过了大石坝,就到山口了。一块偌大的丹霞红石竖立,上刻:国家级森林公园,感觉其身份俨然贵气起来。
刚刚经历一场暴雨山洪的洗礼,山景清新中留有些许伤痕。沿路上山,可见许多山洪施虐的痕迹。路基破坏了多处。山沟仍有泉水潺潺,却没了往日的幽深感,植被被洪水冲走,裸露着黄灰色的岩石,像一个个怪兽呲着牙;而泉水依然那样清冽。山里的气温常年比山下低几度,莳田泡还是挂在荆条上,妖娆着,诱惑你的酸口水;野花野草遍地都是,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挤挨着,煞是好看;梓树高耸着,张着枝桠,洒下一路阴凉,投下几缕阳光斑驳的影子;新竹极力向上,将顶芽高出些许,骄傲地随风舞首弄姿,像是在等梓树老竹的赞美;猪婆藤又生了许多绛红的新芽缠着杉树,生怕被抛弃了似的。
竹筒引山泉水,叮咚作响。停下来,喝上几口,再灌上一瓶带着。清冽甘甜的山泉水总是那么诱人。阳光渐渐明亮起来,透过树梢,洒到林间,隐了似的,几乎寻不见阳光的身影。唯大路小路上,树梢竹枝间投下来几缕阳光,格外炫目,仰头上看,不由得眯着眼,用手打着遮阳。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往上走,曲折却不太陡。过了熊峰庵,拾级而上,爬得双腿发软之际,猛见得一株杨梅树,挂红艳艳的杨梅,一下子来了精神。侄儿嗖嗖几下爬到树上,日丹把水瓶里的水倒掉,准备装杨梅呢。摘了满满一瓶,酸口水又被引得冒出来,真真是望梅止渴。山顶,三座文塔已然不见,代之而起的是电视差转台的若干建筑。想
像三秀才坐在亭里,捧书吟哦,看苍山耸翠,闻林涛跌宕,望远处人家,山下流水,似若隔世,又如鸡犬之声相闻。盖既能涤荡心灵,又不忘国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故能科举提名。如此幽静的处所,是修学修身修行修性的好地方。
举目远眺,向南,是一脉群山,将清溪和牌楼乡分隔;层峦叠嶂,连绵数十里,郁郁葱葱,隐现嶙峋怪石;山腰山顶,白雾袅绕,恰似仙境。往北,曲曲折折的永乐江静静的流着,河对岸是一排石山,石缝间也长着松树杉树及许多灌木,山峦倒影在河水中,就是一幅水墨长轴。若要走遍这群山,得经日累月吧?以前从没有注意过这连片群山的气势,上千亩不止,达到国家级森林公园1000亩的标准绰绰有余。位列四A,名至实归。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得山来,驻足大石坝上,回望,峰峦依旧,林涛依旧,永乐江依旧,从容淡定,坚守坚持。不管有没有国家头衔,她就在那里,群山巍峨,小河缓流。河水,泉水,竹筒,庵堂,树草,花木......依偎静守,不言不语。
家门口的风景,我爱你朴素自然的风貌,清新自由的风格。但愿不要因为这国家级头衔而丢了本质与自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侯美菊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