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月光下的打冻米
2012-10-22 16:00:00 字号:

  秋收上岸,朴塘村家家户户谷子满仓,豆子,高粱,桔子,枣子,红薯,辣子都赶在寒冬到来之前晒干,与稻谷一起用瓦坛藏于木楼的楼阁上。一旦临近春节,朴塘村就开始热闹起来。做高梁粑的,磨豆腐做豆腐乳的,蒸红薯干的,晒盐辣子的,蒸水酒的,剁辣子的,做坛子泡菜的,还有弹棉花的,榨茶籽油的。这些都是为过冬,或者为春节及喜庆的来临做好储备。而令我留恋的莫过于小村的打冻米(爆米花的俗称)的匠工来到小村,并在月光下令小村人一再痴迷。

  在湘南广袤的大地上,朴塘村算得上是个大村。五六千人丁,山峦纵横交错,田地高低不平,也就有了足够的地气与人脉。小村人朴实勤劳、好客,闲时还是逢年过节都如此。每年秋收过后,小村最后的农事是种油菜。种完油菜就到了立冬节,朴塘会来打冻米的匠工,在小村持续一个多月,家家户户准备着上好的大米、红高粱打冻米。

  小时侯,打冻米的匠工只要一来到朴塘村,小村就开始热闹了。寒月普照着村庄,在乌石塘生产队的大禾坪上,堆满了人。这是朴塘村人的盛典,打冻米的匠工则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者,在人情和世故的冬日夜晚,令村庄一再沸腾。乌石塘生产队禾坪也是我少年时光难得的好去处,无论寒暑,小村所有的粮食作物都要在这里凉晒,如一付丰收的版图,所有的收获在禾坪上展示。

  月光初上的时候,匠工正在某户人家去吃饭。朴塘村人好客,村里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打冻米的匠工一到,谁家先招呼其去家里吃饭,三餐荤素搭配,红烧鱼、五花团子肉、煎酿豆腐,还有地里的青菜萝卜,水酒把匠工伺候得微醉。只要一开工,招呼者家里必是第一家,不用排队,也不用担心价钱。匠工算是给招呼者家里送个招待费,还个人情。不关今天是在乌石塘组,还是明天去了勤古组、哨上组,或何古组,也同样有好客者。这样持续一个来月,朴塘村的各个角落都布满了冻米的香味。

  我依稀记得,打冻米的匠工用竹篾编织的箩筐,一头挑着一个小炉子,上面架着一个黑不溜湫的铁圆筒罐,一头挑着手拉风箱,还有布袋,以及一个铁架等。匠工吃了饭,开始架炉,起火,打开盖子,把米,或者红高粱、包谷米倒入里面,开始正式打冻米。匠工一手拿起尾部的摇把,把铁圆筒罐顺时钟转若干分钟,待它一热,上面的温度计(或者是压力表)指钟到达适合位置,匠工喊一声“好嘞”。两旁的人就会自觉腾出一条长龙,只见他拿着一个铁撬,“嘭”的一声,瞬间雾气腾腾,禾坪上四处飘满着冻米的香味。

  童年时代,我和小伙伴最喜欢在禾坪观看打冻米。胆小的,远远地蹲在禾坪上看着。胆子大一点的,就在近处,围拢在匠人的左右。有的帮着舔柴火,有的帮着拉风箱。谁家打冻米,都会叫上小伙伴们分享一点。少年时光,我们的衣着都很简朴,但不管是男是女,都会有几个口袋。每逢这样的时刻,几个小口袋发挥作用,被客气的主人家装得鼓鼓的。

  在朴塘村,无论是乌石塘组,还是勤古湾,我的叔伯娘亲多,几个组的族人半数都没出五福。所以,这种日子里,尽享美味。特别是我母亲的人缘极好,每次打冻米,从一开始到半夜,我都在那里不停的吃,不停的嬉戏。直到外婆来找人,才乖乖地跟着回家睡觉。

  朴塘村的打冻米人气旺盛,从月光初上一直到月落西山。听母亲说,那些后面来的人还要排着长长的队等待。她们中有牛轱的娘亲,贱狗的娘亲,细赖子的娘亲,每轮到一户的时候,这些跟着娘亲的娃眼谗地盯着那黑圆轱轳,不时催着问娘母:“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好?”。这时,一旁的匠工不急不躁地,微笑着说:“快了,快了。”我最能体会这种场景,围观的小伙伴们早已渴望着,口水在肚里咽了一遍又一遍。等打冻米的匠工一摇起铁撬,就早已把目光投入到了那长长的布袋里,等铁罐一移开,就立即伸手抓上一把放在嘴里嚼着,那香喷喷的味道,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待娘亲们把冻米收拾往干净的塑料蛇皮袋里一放,找了工钱,就随着娘亲身后乐呵呵地回家。

  匠工在朴塘村白天找个人家休息,晚上持续工作。这样反反复复一个月左右,小村就归于宁静。然月光下的夜晚,打冻米也成了小村人拉家常道理短的好去处。三五个相识,会低头耳语,东家的婆媳不好,西家的邻里不和,都会在这样的夜晚得以传播与道听途说。把朴塘村婆姨们的世侩之相刻画地栩栩如生。

  就在今年的国庆节,县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李琼林老师和几个挚友去了一趟豪山乡采风,他们发现了那里有一户农家还在打冻米。这回,他们又重寻了童年的记忆。那场景,那画面,仿佛就在昨日。特别是同行的安男大哥,还制作了TV,在家乡的论坛上发布。虽然我没有去论坛观看,但他通过网络传送的这段视频,令我倍感温馨。

  月光下的打冻米,儿时的喜悦与记忆,近在咫尺。视频里一声“嘭”的声响之后,白花花的冻米就在从记忆之门涌现。而那脆脆的,酥酥的,香香的冻米,还有我惊喜交加的心情,与我精神上的故乡紧密联系。即便岁月若再老一些,都会在文字的边界里,与朴塘村、月光、童年及欢乐紧紧维系在一起,构成我无尽的乡土述事。唯一不变的是,月光下的朴塘村,是我笔下永远的精神故乡。一如爱情,恒久,馨香。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旭日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