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山村夜晚
2014-06-28 15:24:07 字号:

  五月的山村,还略带寒意。我们来到莽山脚下的湴田村。

  湴田村,偏远的小山村。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炊烟升起,和着雨雾,弥漫在空气中,分不清,那是雾,那是烟。

  我住在高生家。高生家在山坡上,前面是一垄稻田,梯田摆布,从上而下,依山势排列。梯田里,油菜早已收割完毕。已经犁好的梯田,水面平整散发白光;没有开犁的,长着青草,油油的,充满绿意。小溪,弯弯曲曲在田野中穿过,流向中秋田水库。远处山脚下,一条马路沿山修建,像条白色的带子,系在山腰上,那是条通往山外唯一的路,是村民的希望之路。远山朦胧,像笼着轻纱,给寂静的山村带来几份神秘和诡异。

  屋场前的菜地里,种上了金柑橘、李树,桃树和一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树。最吸引人的该是枇杷树了。此时正是枇杷成熟季节,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枇杷,色泽光亮,颗颗饱满。摘几颗下来,剥开皮,放入口中,甜中带酸,酸酸甜甜,味儿正,可人嘴儿。屋后是一脉茶山,树干儿粗壮,树叶厚实油亮,像饱含着绿油一样。

  简简单单,吃过晚餐,夜幕已经降临。天工作美,空气中飘散起雨丝来。我们赶紧来到村部小学,准备晚上的干群夜谈。

  山村的夜晚,很宁静。山上的虫鸣,田野的蛙声,奏响山村夜晚的协奏曲。我站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上,一边等待参会的村民,一边独享着山村夜晚的寂静和祥和。

  老支书来了,新党员来了,复退军人来了,村民代表来了。就在学校的小会议室里,我们围成一桌,就村子里目前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村支部书记简单介绍村里的情况后,村民们相继提出了村子里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口山塘,年久失修,山区的雨水多,来得急,去得也快,山塘是村民的命根子。”

  “山村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人畜垃圾已经成为山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山村小学,16个学生,一个老师,两个年级,还有一个学前班,课桌还是六七十年代的双人条桌,我们要老师,山区的孩子要读书……”

  “边远山区人少困难户多,17栋土砖屋,抖墙屋,危房改造的指标太少,一万元的投入,三五万元的负债……”

  “村级经济没有产业,还是很自然的状态,自给自足,靠天吃饭,致富很难……”

  ……

  村民们七嘴八舌,拉开了话闸,就很难收拢来。

  老支书李华阳,八十多岁了,住着拐杖来到了会场。发言很激动:“20多年没有与县里的高层领导一起开会了,特别是在夜里,来到我们村面对面,想办法,我高兴,感动!”

  老支书家里很困难,去年的困难补助评给他的儿子,他让儿子退了,说要把政府的补助金给那些比他更困难更需要的人。他的发言和举动,让我们肃然起敬,更让我们看到了老党员老干部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穷山沟里,基层的老党员,就是山村的脊梁!

  屋内,发言正酣;窗外,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浓浓的夜色包裹着夜的山村,山也只剩下一个轮廓。雨滴,噼里啪啦打在窗上;话语,点点滴滴落在心坎上。

  部长神情严肃,时而侧耳倾听着难懂的安仁土语——山区方言增加了听觉的难度。时而在笔记本上记下什么,还不时地插上两句,问这问那,深怕会遗漏什么。

  夜已深了,话题还没有收尾的迹象。

  “乡亲们回家休息,村干部,乡干部和驻村干部留下来,继续讨论!”

  雨还在下,村民陆续离开了学校。

  “莽山脚下,秀美湴田!”——湴田村风光秀丽,山水宜人,要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引起关注,吸引眼球。习近平主席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中有宝:油茶、竹子、枇杷、杨梅、板栗……肉牛,黑山羊,黄牛……玉兰片,竹笋干,红薯粉……春夏秋冬,四季有特色。不贪大,先试点,慢慢发展为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有带的特色山区村……”

  宣传部里的策划大王,我们戏称为“策”王的大师,发挥他的特长,什么“天然氧吧,生态农庄”;什么“山上的竹子,山下的买卖”,什么“莽山珍稀,湴田经纪”。点子像春雨一样,潇潇洒洒,洋洋洒洒——宣传口的脑子好用,点子多,思路活。

  不知不觉,今夜已经是明天了。山村的夜晚,时光容易度过。

  干群夜谈,群众路线,基层解难是当今的时髦话语,而在这山村的夜晚,是那么的真切——可触摸,可聆听,可以感受。

  当我们走出会场,老百姓送上了雨伞。我看了看手表,时针指向凌晨2:40。

  我无语,山村的夜晚如此情深!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山村夜晚,湴田,我心中的牵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琼林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