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故居”位于安仁县灵官镇,该景点地址能从百度地图上搜到。距离安仁县城16.8公里,驾车行驶约需40分钟左右的时间。
探访杨华故居”,我们穿过一片狭长的山地,到达的灵官镇莽山村莽山塘,附近有一座很显眼的茶子山。
(杨华故居遗址)
图片中的房屋,是一幢具有湘南建筑风格的四垛瓦房。瓦房坐北朝南,面积约144平方米。房子的左右墙是坚固的大红火砖垛子。这幢房屋的原址为六垛土砖房,因多年失修坍塌了好些年,于是杨华的侄子杨本生在1988年对房屋进行了重建。瓦房前面是较大的禾坪,以前是泥坪,近年进行了水泥硬化,能用作晒稻谷、花生、黄豆、油菜等农家作物。禾坪的前面是一块山间盆地,有几十亩那么大,再往前看,是一大片梯田。以梯田为背景拍照留念,拍出来的景致美轮美奂。这里是安仁县和耒阳市的交界之地,右侧有一条山村简易公路,往左直通耒阳市亮源乡关王塘村梁祠堂组,往右行,不远处是莽山村的谭家组(军家营)。再向前可往花马山、黑丫亭、福山顶和侯昙山。瓦房的后面是一片山林,生长着楠竹、灌木,山林树木郁郁葱葱。瓦房的左右都是小菜园子。从后面山上行走约1华里的路程,是烈士黄名发的故居。据老一辈村民回忆,百年前这里曾是“十里古道无人烟”,只有山顶走廊、青石板古道、天然石洞和多处哨口,是当年共产党在安仁从事游击活动极为隐蔽的地方。
(杨华故居禾坪前的莽山梯田)
让我们一起走进瓦房。这幢瓦房是老红军、老党员、原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杨华的故居遗址。瓦房大门额上悬挂着“杨华故居”横匾,横匾是一位退休干部书写的,在2021年3月由莽山村党支部组织人员悬挂上。进入厅堂,可看到杨华的遗像悬挂在厅堂正中墙上。
(杨华 遗像)
在杨华的遗物中,有一份极其珍贵的物件。这是一份任命书:一九五0年十月十三日,经政务院第五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杨华为新疆省阿克苏专员区副专员。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盖章和签发任命,盖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大印。编号为政字第02365号。
杨华同志于农历1915年3月7日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过去称安仁县第三区(宜阳乡)潇湾村的莽大塘,莽大塘后来改名为灵官镇莽山村莽山塘组。小时候,杨华家境贫寒,衣不遮体,像一个要饭的孩子,山里人都叫他“杨化子”。莽山、猴昙仙的竹子繁多,杨华从小就和母亲许俊英一起靠砍竹编织篾货换钱维持生计。山里灌木丛生,各种野生药材随处可见,杨华常常跟村里的长辈学技术,上山采药,并将采回的药晒干、切割好后卖给医药铺。杨华的父亲杨淑岳,有打铁的手艺,杨华有时和父亲一起,替村民打制铁器和农具。杨华从小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俭朴、勤劳的生活习性。同时,贫寒的家境也磨练了杨华,形成了他关心人民疾苦、嫉恶如仇的坚强品格。
杨华投身革命四十五个春秋,经历过多次战争。从延安到华北抗日前线,从南泥湾大生产到南下支队北返,从黄土高原到天山南北,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足迹。他的成长历程,始终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小化娃成为了一名湘南游击队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为了一名指挥员,从一个打铁娃成长为一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
杨华同志是莽山的好儿子。莽山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他和家乡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关于他和家乡的故事有很多,现分享几则给大家。
坚强的革命者:杨华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空间,在猴昙仙、莽山、华王、耒阳一带进行革命活动,经历了三年多的游击战。这期间,他和谢竹峰、刘后总、贺英杰、唐名煌、贺经学、何至龙、刘尚苟、唐德寅、陈国际、卢九林等,一起战斗和生活过。他将自己的土砖房作为湘南赤色游击队的秘密活动场所;巧妙地引导同志们钻竹林、进山洞、藏石窖、躲茅窝,一次又一次躲过敌人上山的搜查,保护了革命同志;他参与过奇袭华王庙、攻打登门寨、进满冲除敌等游击战。在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迅速地成长,担任了中共安仁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和领导者。
路过家门而不入:1944年,杨华随同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部队(南下支队),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东渡黄河,转战多省,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天寒地冻中,部队从衡东县的南湾到达安仁的南坪墟。在沅山、罗家桥扫除了日军残余部队。当时南坪墟离杨华的这栋土砖屋只有5里左右的路程。他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茅屋看望一下年高受苦的母亲啊,由于敌情突发,他服从军纪,毅然舍弃机会没有回家,做到了“路过家门而不入”。拂晓时分,部队出发时,他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堆上,望着家乡方向的山麓,心里默念着:“乡亲们,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严格教育子女:杨华生有五女一子,对于孩子的成长,他总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从不溺爱孩子,不让子女有丝毫的优越感。杨华经常叮嘱自己的子女:“不要脱离群众,不要有依赖思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杨华的儿子杨素进到了当兵的年龄,杨华就要求儿子回到家乡,回到这栋土砖瓦房居住,向当时的大队部申请报名参军,报效国家。入伍后杨素进从一名普通新兵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南海舰队的指挥军官。
(2021年杨华子女回莽山留影)
回顾杨华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
1934年8月,19岁的杨华参加革命。1935年3月,参加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安仁县华王区委委员、安仁县二区区委组织部长、八路军广西桂林办事处总务科长、延安总供给部保管所指导员、120师三五九旅政治部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1949年,王震率三五九旅挺进新疆,杨华跟随部队屯边,1950年任新疆阿克苏专员区副专员,1956年调入乌鲁木齐七一棉纺厂任党委书记,历任乌鲁木齐市副市长、中共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在炮火纷飞的岁月,杨华四海为家,风餐露宿,曲肱而枕。在攻打陕北九里山的战斗中,冒雨急行军50多公里,虽诱发了肺气肿的疾病,但仍坚持一线指挥战斗。环境的艰苦,日夜不停地工作,最终积劳成疾。他于1967年因病回家乡休养,后转于衡阳治疗,1979年12月8日,病逝于衡阳并火化。1979年12月16日,在衡阳市人民会堂,党组织为杨华举行了追悼会,时任衡阳地委书记廖仁柯主持追悼会,衡阳市委书记刘质毅致悼词。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杨华骨灰盒安葬于他的家乡——安仁县双排山靠近县道公路(老朝阳乡政府大院后面)的一个小山坡上。
有诗咏曰:
卖柴打铁度饥寒,游击长征剿日艰。
主政木齐躬尽瘁,英魂护梓万重山。
(莽山塘杨华故居景观)
来源:通讯员
作者:刘绵珠
编辑:李仪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安仁发布,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