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开始,就有一个台湾情结,对台湾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邓丽君天籁般的歌声,琼瑶理想化的爱情剧,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记忆。邓丽君轻柔甜美的歌声,常使人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追寻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琼瑶剧造就了一个言情的时代,陪伴着我们成长。温馨的、浪漫的、唯美的琼瑶式爱情,满足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爱情的所有幻想。
自2011年夏天第一次去台湾旅游后,我与老伴接着又在不同的季节去过几次台湾。台湾的气候与我长期生活过的广州接近,也与我现在生活的新加坡接近,而且语言相通,文化相同,没有时差。在台湾,让我备感轻松和愉快。
台北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地铁和公交车几乎覆盖了所有想去的景点。除了第一次去台湾住在南港区中研院做研究的朋友家外,后来几次去台湾,都是住在台北车站或下一捷运(地铁)站中山站附近。
士林官邸位于台北市士林区福林路。1996年8月,士林官邸结束了40多年的军事管制,除蒋先生与夫人宋美龄女士居住的正馆外,其他地方均对外开放参观,并重新规划了主入口及主入口前的广场。2011年1月2日,正馆一楼对外开放; 2012年1月27日,正馆二楼对外开放。从此,带有神秘色彩的正馆全面开放,包括蒋先生逝世的房间与书房、蒋夫人卧室与画室以及餐厅等。公众可以在正馆内部,一窥蒋先生与夫人的私密空间,了解当时台湾第一家庭的生活起居。
作为台北市的第一座生态公园,士林官邸的文化底蕴深厚、动植物资源丰富,雅静舒适,是亲近自然、休闲踏青和寻访历史的好去处。我与老伴每次去台湾,都会去士林官邸游览。
“士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士大夫阶层,即知识界。东汉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曰:“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二是指士林馆,即讲学及做学问的地方。梁武帝萧衍于大同七年(公元541年),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陈书·虞荔传》记载:“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 。
士林官邸原为日据时期隶属中央研究所的“士林园艺试验支所” ,负责园艺植物栽培、种苗分配等,是台湾最早的园艺试验机构。台湾光复后,被台湾省农林厅接收,改名为“士林园艺试验分所”,并在此兴建外宾招待所。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前夕,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亲自为蒋先生与夫人勘选住所。士林园艺试验分所三面环山,一面朝向马路,地形呈口袋状,符合“藏风聚气” 的风水格局,更重要的是利于部署安保。陈诚便选中这块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的地方,作为“总统官邸”。
1949年台湾政府在外宾招待所的基础上,开始修建蒋先生与夫人居住的士林官邸正馆。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的蒋先生于1950年3月1日“复行视事”,并于3月31日从阳明山的草山行馆搬至士林官邸,一直住到1975年4月5日去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26年时光。
士林官邸为福山山系环抱,分为山区和平地两部分。山区被防务部门列入大直要塞军事管制区,严禁进行任何新建或改建工程,也使得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生态景观。
从蒋先生搬进士林官邸的第一天起,军方就在官邸地下及周围的剑潭山、鸡笼山、福山挖掘地下秘密隧道,直接通往战时最高指挥中枢 “衡山指挥所”、“总统府”与松山机场。地下隧道除备有充足的水和食物外,还有铁轨和小火车。一旦发生战事,坐上小火车可迅速抵达“衡山指挥所”或“总统府”;如果战事失败,则坐上小火车直奔松山机场。所以,士林官邸是一座安全性极高的坚固堡垒。
蒋先生笃信风水,对居住之地的风水极为讲究。风水师认为,台湾的“龙脉”源于昆仑山脉往东南方延伸的一条分支,遇海则潜,到台湾岛又浮了上来,并从基隆山蜿蜒而下,与大屯山、纱帽山、七星山形成 “帝王轴线”即“龙脉”的源头,再一路延伸到福山、圆山、剑潭山、士林官邸、圆山饭店及“总统府”。
风水师认为在“帝王轴线”上的士林官邸代表了权力高峰,是使台湾走向安定繁荣的风水宝地。两蒋时期,许多影响台湾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士林官邸做出的,如建立出口加工区、兴建中山高速公路和桃园国际机场、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十大建设等。这些重大决策奠定了台湾经济腾飞的基础,创造了“台湾奇迹”,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风水宝地的说法,也给士林官邸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士林官邸主入口前的福林路街景(摄影:阳寿懿)
▲士林官邸主入口广场(摄影:阳寿懿)
▲士林官邸主入口广场的花圃(摄影:阳寿懿)
▲士林官邸主入口(摄影:阳寿懿)
▲“士林官邸公园”石刻(摄影:阳寿懿)
士林官邸采用西式花园规划,点缀中式建筑,从外到内分为外花园、西式庭园、中式庭园、生态园、内花园和正馆几个区域。外花园包括玫瑰园和温室盆栽区。在外花园,如果仔细看,还能看到花坛下的碉堡和依稀可辨的机枪口。如今,这些碉堡原有的功能已经走进历史。其他如慈云亭、露天音乐座、凯歌堂、新兰亭、园艺展览馆、奇石展览馆、果树标本园区、花卉培育区、音乐木栈道等,也都各有特色。
整个士林官邸园区青山环绕,古树参天,群花争艳,景色秀丽,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既可在艳阳高照下享受清凉的森林浴,又可席地而坐聆听虫鸣鸟叫;既可在生态园区欣赏彩蝶纷飞,又可在西式庭园欣赏姹紫嫣红。士林官邸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我们通常会在士林官邸呆上一整天,吃完早餐就从旅馆出发,中午在官邸咖啡座吃个招牌菜狮子头套餐,晚上再去附近的士林夜市饱餐一顿。
士林官邸主入口的右侧是一个敞开的车库,里面陈列着蒋夫人1988年至2003年在台湾乘坐的4门7人座5031cc加长凯迪拉克黑色防弹轿车。据说,这辆轿车是蒋夫人亲自挑选并向通用汽车公司特别定制的。
▲主入口右侧的车库(摄影:阳寿懿)
▲蒋夫人的凯迪拉克座驾(摄影:阳寿懿)
▲官邸咖啡座及门口的小广场(摄影:阳寿懿)
顺着大道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道右侧灯柱上一张西装革履的蒋先生与身穿婚纱的蒋夫人含笑相依的照片。这是1927年12月1日他们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世纪婚礼”的照片。那场“世纪婚礼”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也让世界为之侧目。官邸咖啡座的外墙上挂着蒋先生与夫人在士林官邸赏景的照片。
▲官邸咖啡座旁的“合欢”树(摄影:阳寿懿)
官邸咖啡座旁有一棵名叫“合欢”的树,吸引很多年轻夫妇在树的前面打卡拍照。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榕树和一棵桉树互相缠绕长在一起。
官邸咖啡座门口的遮阳伞下有人在喝咖啡。除了喝咖啡,官邸咖啡座还提供简易套餐,其招牌菜“中正士林狮子头套餐”,价格不贵,非常好吃。官邸咖啡座设有“蒋中正蒋宋美龄纪念品馆”,可以在这里选购旅游纪念品。
▲官邸咖啡座门口(摄影:阳寿懿)
官邸咖啡座对面的福山上有一座“慈云亭”,是蒋先生为怀念母亲王采玉太夫人于1963年修建的,可沿着石梯步道走上去。1972年蒋先生为亭子题字悬匾,因王太夫人墓庐叫“慈庵”,孙中山先生曾为墓庐题“慈云普荫”匾额,故蒋先生将亭子取名为“慈云亭”。
▲慈云亭(摄影:阳寿懿)
慈云亭为两层长方形凉亭,外观采用中国古典栏杆式结构,楼梯、栏杆和柱头均有中国古典纹饰,低调朴实,与周围的草坪和树林融为一体。
▲慈云亭入口处(摄影:阳寿懿)
▲蒋先生为慈云亭题写的匾额(摄影:阳寿懿)
慈云亭为士林官邸的制高点,向西可眺望社子岛、淡水河和观音山的景色,向北可眺望阳明山、大屯山及七星山的景色。蒋先生身体健朗时,常从正馆沿着步道走到慈云亭,驻足休憩,俯瞰四周美景。
▲慈云亭的露台(摄影:阳寿懿)
据说在这里修建慈云亭是因蒋先生对风水颇有研究。士林官邸的地形宛如口袋,官邸在口袋底部,背有福山山系倚靠,左有青龙剑潭山,右有白虎福山支脉。不过,剑潭山从圆山饭店延伸至基隆河2000多米,而福山支脉到福林路仅约100米。左青龙长,右白虎短,为风水学上的一大缺陷。于是,蒋先生便在福山上建一座亭子,以弥补右白虎短的缺陷。
▲茶壶造型花坛,图左可以看到露天音乐座舞台的顶棚(摄影:阳寿懿)
从慈云亭下山后,在去露天音乐座的路边,有一个用花卉和其他植物制作的茶壶造型花坛,色彩鲜艳,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翔。再继续往西走10余米就到露天音乐座了。
▲茶壶造型花坛(摄影:阳寿懿)
露天音乐座是1998年5月增建的,位于玫瑰园北端的绿地及枫香树下,有700个座位。这里经常举办音乐演奏会及其他艺文活动,是台北市的艺文活动中心。
▲露天音乐座(摄影:阳寿懿)
露天音乐座紧邻蒋夫人生前精心打理多年的玫瑰园。玫瑰园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典雅花园。蒋夫人特别钟爱玫瑰花, 1970年,蒋先生便专门给蒋夫人建了这个玫瑰園。园内育有200余种、5000多株红黄白粉各式品种的玫瑰。据说蒋先生几乎把全世界能够买得到的玫瑰品种都引种到了这里,供蒋夫人观赏。
▲露天音乐座(摄影:阳寿懿)
玫瑰花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间盛开,是蒋夫人最喜爱散步的地方。闲暇时,蒋先生也常与夫人手挽着手,漫步玫瑰园中,笑谈天下大事。
▲玫瑰园中的粉红色心形拱门(摄影:阳寿懿)
玫瑰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朝着大陆方向的粉红色心形拱门。拱门两边是一畦畦排列整齐用红砖砌的长方形玫瑰种植地。当玫瑰花盛开时,心形拱门用红玫瑰装扮成红心;拱门两边的长方形玫瑰种植地用绿叶摆成翅膀形状。这是蒋夫人亲自设计的,寓意一颗红心向着大陆,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粉红色心形拱门也烘托出爱情的浪漫氛围。在鲜花盛开的春天,这里也是情侣拍照的热门场景。
▲玫瑰园路边的樱花开了(摄影:阳寿懿)
▲在玫瑰园路边赏樱花(摄影:阳寿懿)
从玫瑰园出来,走到椰林大道。椰林大道两侧的大王椰子、细叶榄仁与龙柏对称排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树底下盛开着色彩缤纷的各式花卉。椰林大道的左边是西式庭园,右边是中式庭园。西式庭园巴洛克庭廊下的花径,弥漫着袭人的香气。漫步在西式庭园,移步易景,每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园艺之美。
▲西式庭园的花径(摄影:阳寿懿)
蒋夫人喜欢西式庭园,蒋先生则喜欢中式庭园。于是,蒋先生便将西式庭园与中式庭园建在一起。西式庭院里的苗木基地、插花花艺、雕塑作品、喷水池,洋溢着浪漫的西方风韵,是新人拍婚纱照的热门取景地,也是每年郁金香展、玫瑰花展、蝴蝶兰展、菊花展等大型花卉展览的主题园区。
▲西式庭园的喷水池(摄影:阳寿懿)
相对于西式庭园的浪漫,中式庭园的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天然奇石,搭配着观叶植物也典雅别致,生机盎然,洋溢着浓浓的东方风情。坐在八角亭里,既可享受清风的凉爽,欣赏怡人的景致,亦可发思古之幽情。
▲中式庭园的小桥流水(摄影:阳寿懿)
▲中式庭园的八角亭(摄影:阳寿懿)
中西两种不同风格的庭园组合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倒显示出别样的和谐。一个是完全西化的现代女性,一个是热衷于传统文化的旧式军人。两个不同爱好和风格的人结合在一起,竟如同这中式与西式庭园组合在一起,令人惊异的完美。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为纪念凯旋归来,特将南京官邸的礼拜堂命名为“凯歌堂”,意即“凯旋之歌”。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蒋先生的官邸选定于此后,旋即在中式庭园的南端建造礼拜堂,于1950年建成,亦命名为“凯歌堂”。
凯歌堂为一层西式红砖建筑,屋顶铺水泥瓦,没有一般教堂的华丽。蒋家后代多在此受洗及举行婚礼。
▲凯歌堂内的陈设(摄影:阳寿懿)
凯歌堂内陈设简单,庄严肃穆,天花板上装着蒋夫人亲自选购的西式水晶吊灯,地上铺着红地毯,讲台盖着红色台布,墙上贴着十字架,整齐排列着60张中式座椅。第一排特别安置4张红色太师椅,专供蒋氏夫妇及特邀贵宾使用。受邀参加礼拜的大多是政府官员、高级将领及外国贵宾。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也曾在此聆听讲道。凯歌堂还在使用,蒋氏后人偶尔会在这里聚会。
▲新兰亭(摄影:阳寿懿)
凯歌堂的斜对面是新兰亭,建于1950年,为中式四角亭,古典花纹窗棂,传统彩绘装饰,是每年为蒋先生做寿设堂之地,故又名“寿亭”。新兰亭也是举办兰花展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衬托着兰花的雅致。紧临新兰亭的是园艺展览馆。园艺展览馆免费提供展馆导览解说、园艺讲座、园艺知识及园艺信息咨询。
▲生态园区(摄影:阳寿懿)
园艺展览馆东北方不远处是原始生态风貌保存良好的生态园区。生态园区一端连着正馆,另一端紧邻福山山麓。这里原本是菜园,用来种植蒋先生与夫人日常食用的蔬菜。
▲生态园区(摄影:阳寿懿)
▲生态园区里的白雪公主(摄影:阳寿懿)
生态园区芳草葱葱,鸟语花香,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松鼠在树枝上跳跃。漫步其中,宛如置身童话世界,令人陶醉。
▲生态园区的双鱼造型花坛(摄影:阳寿懿)
生态园区的最里面是内花园。内花园既有中国传统的庭园设计,又有西式庭园的元素。奇石假山、池塘凉亭,在竹子和扶桑花的衬托下显得优美典雅。鱼池旁有个一人多高的大鸟笼,蒋先生与夫人曾在这里饲养过文鸟、小黄莺等常见鸟类。蒋先生喜欢坐在池塘边,观看水中游曳的鱼。蒋先生自称:“爱养鱼胜过钓鱼”。蒋先生与夫人闲暇时莳花、观鱼、养鸟,充满生活情调。
▲内花园的中式凉亭(摄影:阳寿懿)
▲通往正馆大道的白天鹅造型花坛(摄影:阳寿懿)
内花园的里面,就是蒋先生与夫人居住、办公和宴客的正馆。这是两蒋时代台湾最为神秘的建筑,更是当年台湾政治权力运作的中心。无论是政治军事的决策,还是接待政要名流,几乎都是在正馆进行的,包括接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副总统尼克松、“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日本首相岸信介、泰国国王普密蓬、越南总统吴廷琰与阮文绍、韩国总统李承晚等数十位政要。
▲正馆的大铁门(摄影:阳寿懿)
正馆占地1323平方米,包括建筑物和庭院。正馆为两层灰色瓦顶西式小洋楼,融合了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蒋先生与夫人生活起居的正馆,还是侍从警卫人员驻守的营房,外墙均漆以深绿色,与青山绿树融为一体,清幽静谧,四周的铁栅栏亦漆成深绿色。进入正馆参观需购买1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3元)的门票。
▲正馆的外观(摄影:阳寿懿)
正馆的一楼主要用于接见、宴请宾客,以及行政和医疗服务人员的办公室;二楼是蒋先生与夫人的私人起居空间。
进入正馆,需在门口穿上鞋套,并在解说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全程禁止拍照。正馆门口有一块称为“世纪之爱”记载蒋先生与夫人大事年表的长方形展板。展板上附有相关图片,记录着蒋先生与夫人经历的事件。“世纪之爱” 展板所展示的实际上是一代政治強人的人生剪影。
走进正馆大门,迎面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穿堂原是访客等候区,地上铺着暗红色地毯,墙上挂着蒋夫人的4幅画作。穿堂之后是小会客室,也是家庭聚会的场所。小会客室的西式壁炉上方悬挂着王太夫人的油画遗像。解说人员说,蒋先生常在这里与孙儿下跳棋,享受天伦之乐。蒋夫人则喜欢在这里下象棋,常邀亲友对弈,心情舒畅时,还会唱歌助兴。
餐厅有西式长桌和中式圆桌各1张,是平时家庭聚餐的场所,有时也在这里举办宴会招待宾客。晚餐之后,便和小会客室合并,作为电影室。蒋先生与夫人常邀请亲友宾客在这里一起观看电影。
1952年扩建的大会客室布置了4个中西式会客区。墙上有西式壁炉,还有4个苏州园林风格的大圆窗,其中3个大圆窗能映现户外景色,美如画卷;回廊边的大圆窗则嵌贴蒋夫人的画作。大会客室主要用于接见外宾,有时也举行家族聚会。
在上二楼的转角处,有一幅蒋夫人的画作,上有蒋先生的题跋:“夫人此画雄健浑厚,酷肖雪窦中峰,怀乡慕亲心神,向往不置,有感而作。先慈一百晋三诞辰纪念,民国五十五年十一月不肖瑞元敬题。” 蒋夫人这幅画作是临摹蒋先生故乡溪口的景色,山林泉石之间,竹篱茅舍轻烟。蒋先生为这幅画题跋时,陷入了沉思。或许,蒋先生拿笔题跋的那一刻,目睹画作,思念母亲,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令人唏嘘的是,侍母至孝的蒋先生,在有生之年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二楼为蒋先生与夫人的生活起居空间,包括各自的起居室、卧室、书房、蒋夫人的画室以及餐厅。二楼的装潢简朴典雅,家具款式中西合璧,多数是当年使用过的实物,如蒋先生的床铺、桌椅、爱看的书籍、用过的拐杖以及蒋夫人的画笔等。
蒋先生有两间起居室,其中一间因晚年体弱多病,改作卧室。1975年4月5日清明节的深夜,蒋先生就是在这间起居室的床上,在睡梦中停止了心跳。现在房间的摆设仍保留着当时的样貌,墙上的时钟永远停在蒋先生心跳停止的时间。
当所有抢救方法都宣告无效时,蒋夫人坐在蒋先生身旁沉默不语。蒋先生病重的时候曾对蒋夫人说:“你只要坐在我的旁边,不用讲话,我们也等于在讲话。”解说人员说,蒋先生去世的那天,官邸屋后有一座坚实的亭子无缘无故歪了下来;凌晨从床上搬蒋先生遗体的瞬间,原本月朗星稀的天空突降暴雨,移灵的车队在倾盆大雨中缓缓离开。4月5日白天,蒋夫人还打电话叫张学良先生看蒋先生最后一眼,因为蒋先生与张学良先生不仅曾是上下级,还是结拜兄弟,两人之间无非是争议“先安内后攘外”还是“先攘外后安内”罢了。
这间起居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类似卧床的躺椅,这是因为西安事变时蒋先生背部受伤,蒋夫人特地为他订做的批公文专用的半卧半坐椅。
另一间起居室是蒋先生阅报的地方。书桌上放置着王太夫人的油画遗像,墙上则悬挂着耶稣和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蒋先生的书房是看书、写日记和处理公文的地方,后来多用作客房。1953年,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时,曾下榻于此,受到蒋先生的最高礼遇。1972年已是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而在尼克松访华前一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先生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机构驱逐出去。这对于蒋先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1975年4月5日的那个风雨飘摇之夜,蒋先生就是在尼克松住过的房子隔壁去世的。
蒋夫人卧室有一幅从大陆带来的西洋画《读书的少女》。衣柜也打开了一部分,可以看到蒋夫人出席公开场合时所穿的旗袍和首饰。蒋夫人的阅读范围很广,常在书房里阅读中英文书报,特别喜欢阅读《TIME》(《时代》)和《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蒋夫人的浴室竟是少女喜爱的粉红色,不禁让人感叹,高贵优雅的蒋夫人心里住着的是少女之心。
蒋夫人卧室的隔壁是画室。在雅致的画室里,有画架、画具,还有几幅蒋夫人的画作。从画室的陈设布置、笔墨纸砚以及蒋夫人的画作真迹,都可以看出蒋夫人的绘画天分和审美格调。
蒋夫人来台初期,迷上了国画,师从黄君璧、郑曼青、张大千习国画,画兰、画竹、画山水,画花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蒋先生赞赏夫人雅兴,闲暇时也来观赏蒋夫人作画,并为画作题跋及盖上自己的印章。
蒋夫人的画作颇受好评。外界曾质疑蒋夫人的画是请人捉刀代笔。于是蒋夫人选在孔子诞辰纪念日,邀请国画名家餐叙,餐后当场挥毫,展现画技,尽释外界的猜疑。
餐厅就在蒋先生的书房旁边,是蒋先生与夫人平常用餐和享用茶点的地方。解说人员说,蒋先生与夫人平常从不吵架,一方发脾气时,另一人便忍耐。遇到双方互不相让时,便去祷告。吃饭也迁就各自的喜好,蒋先生惯吃中餐,蒋夫人则偏好西餐。于是,他们中午一起吃西餐,晚上一起吃中餐。
二楼餐厅前的廊道,放置了一个展柜,里面陈列着当年的日常用品,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副“反共胜利棋”。有大小两种方格矩阵的棋盘,最中央是台湾,周围是大陆各省的名字,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棋子。解说人员猜测,这应该是蒋先生发明的游戏,但已经没人知道这种棋是怎么下的。
解说人员很有素养,贴心友善。参观时大家都凝神屏气,不敢发出丝毫的声音。
虽然正馆内部全程不允许照相,但一边看着蒋先生与夫人的图片和实物,一边听着解说人员的介绍,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历史场景之中。蒋先生与夫人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在中华民国建国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们的一生,既有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也有感性温馨的浪漫情怀,既有“史”,也有“诗”。
根据台北市文化局统计,参观士林官邸正馆的游客,80%以上来自大陆。当年戒备森严的“反攻大陆”大本营,却成了大陆游客在台湾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蒋先生去世后,孙子蒋孝勇和孙媳方智怡离开台湾之前,带着友柏、友常两个儿子去士林官邸向蒋夫人辞别。得知最疼爱的孙子和孙媳要来向自己告别时,蒋夫人早早就坐在一楼的大会客室里等候。蒋夫人穿着旗袍,画着淡妆,坐在古典的太师椅上,平静中透着慈祥。蒋孝勇神情凝重地说:“阿娘(宁波话“祖母”),这次来是为了和您告别的。”话到嘴边却哽咽了。蒋夫人朗声说道:“你们要出去,太太绝对赞成你们出去。但是出去要记住两件事:第一,不要忘记你们姓蒋;第二,不要忘记你们是中国人!”
1975年9月17日蒋夫人赴美国纽约就医与休养,过着幽居静养的生活。2003年10月24日,蒋夫人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106岁。
▲正馆前面的大道,前方转右就是正馆(摄影:阳寿懿)
从正馆出来转右的大道边种植了一种叫“白千层” 的高大乔木。白千层为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树木,树皮灰白色,呈薄层状剥落,一层层的,充满了沧桑感。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香气浓郁。
从白千层枝叶提炼的白千层油,可以抗菌、消毒、止痒,是日用化工品和医疗用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据说蒋夫人长期受皮肤病的困扰,而白千层散发出的香味对蒋夫人的皮肤有保护作用,使其皮肤病不易发作,故在正馆前面的大道边种植了很多。
▲正馆前面的大道(摄影:阳寿懿)
1949年,怀着满腔的遗憾,黯然离开中国大陆的蒋先生,到台湾后如同隐居一般,深居简出,很少公开露面,不免让人好奇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晚年过着怎样的生活。
据解说人员介绍,蒋先生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准时睡觉。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拿着一支小型手电筒,开着弱光,蹑手蹑脚地去洗浴室洗漱,以免吵醒刚刚入睡的蒋夫人。蒋先生习惯早睡早起,蒋夫人却是夜猫子,蒋先生起床的时候,蒋夫人才刚刚入睡。
蒋先生洗漱后,便开始喝侍从准备好的温白开水。蒋先生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也不喝牛奶和咖啡,只喝白开水。喝完白开水后,就到阳台上静坐、读经、做早操,然后回到书房做祷告。做完祷告后开始吃早餐,早餐是一些面食点心和水果。蒋先生爱吃各地的特色点心,如天津的麻花、上海城隍庙的汤包。
蒋先生吃早餐用咸菜配。蒋先生小时候家境不宽裕,靠酱瓜、腌笋之类的咸菜下饭,久而久之变成了生活习惯,成为蒋先生一生的爱好。蒋先生尤其爱吃家乡菜鸡汁芋头。口感软和的芋头,加上鸡汤的烹制,算是蒋先生的上等美味。
吃完早餐去“总统府”上班之前,蒋先生给自己安排20分钟的“早课”,就是写日记、看报纸。每天中午都会从“总统府”赶回家与夫人共进午餐。他们的午餐以素食为主,控制肉食,喜欢餐后吃水果。
蒋先生的夜生活很简单,主要是陪夫人看电影。他们最喜欢的电影是黄梅戏和越剧,尤其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七仙女》,经常反复观看。
在台湾的蒋先生非常思念故乡。很多物资都是经香港在大陆采购,很多用具都是从大陆带过来的,包括一套景德镇定做的餐具。另外,特别喜欢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一有时间就与孙子一起遛狗、逗狗和下棋。
从展出的文物、图片和解说人员的介绍让人感觉到,在士林官邸居住的蒋先生似乎不是曾经叱诧风云的一代枭雄,而是一个多病的老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极自律的人,一个模范丈夫。
离开士林官邸的时候,不禁想起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简介】
阳寿懿,湖南省安仁县永乐江镇禾市村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民俗类的文章和书籍,爱好摄影和旅游。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寿懿
编辑:陈跃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安仁发布,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