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朱德挥师上井冈
1928年3月,毛泽东派毛泽覃带着特务连同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取得联系,恳请朱陈上井冈山。但当时中共湘南特委执行死守硬拼的盲动主义政策,坚决反对起义队伍上井冈山。中共湖南省委也作出决定:不让朱德、陈毅带队伍上井冈山,并明确上井冈山是逃跑主义,应坚守湘南,“守土有责”,实行“焦土战役”、“烧光杀绝”。这样做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使工农革命军无法在湘南立足。
蒋介石极想消灭湘南起义队伍,调动李朝芳、范石生为总指挥的湘粤军阀7个师向湘南地区南北夹击、会剿。安仁县是湘南暴动的最后一个县,敌人虎视眈眈,白色恐怖异常严重。尽管那时的朱德仍然泰然自若,但还是在脑海里时刻考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务必东进,向井冈山转移。刻不容缓!
4月3日、4日,安仁县农民赤卫军攻打攸县获胜,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解除了北面受敌攻击的后顾之忧,并给敌人造成了起义军即将北上的错觉。
4日下午至晚上,朱德在安仁县城轿顶屋召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营以上干部和地方党政负责人会议,决定:工农革命军撤出安仁,向井冈山进军。
4月5日,朱德与王尔琢率领湘南起义主力工农革命军撤离安仁。从安仁县城和清溪大水塘出发,夹永乐江而上,经罗山苏古骑、狐狸冲、神州河、樟桥一直向东,至茶陵县界首、湖口圩,顺利完成转移任务。
是日,安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构负责人与朱德、王尔琢等依依惜别;县赤卫军骨干和部分农运积极分子上百人挑着土特产冒雨前来送行。
两天后,湘南“剿匪”司令李朝芳指挥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由耒阳的东湖、坪田和衡东的草市向安仁扑来,先头部队进入安仁县内。唐天际按照朱德的指示,在完成监视、警戒敌军任务的同时,召开县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决定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颜文达留守安仁,坚持地下斗争,唐天际与赤卫军总指挥龙文从率领党政机关干部和部分农军撤离安仁。
4月8日,唐天际、龙文从等率领安仁县党政机关和300多农军组成的队伍,击退敌人的围追,打着“安仁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向井冈山进发,由排山进入大源冲,翻越峰仙坳到达茶陵的界首。在此,唐天际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初步整顿,再带领整顿后的骨干队伍300人由安仁的羊脑进入酃县。4月下旬,在酃县沔渡赶上了朱德的部队。
4月下旬,陈毅、何长工指挥的宜章、郴县、资兴、桂阳、桂东、永兴等县的农民赤卫军也到达沔渡,与朱德部队会合,胜利完成了湘南起义部队东撤的战略转移。
为了迎接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井冈山,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亲自率领部队在汝城、桂东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队伍的敌军。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1.2万军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
朱、毛两双巨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大将粟裕》第45页,有这样的描写:“朱毛的握手让地球一阵轻抖,历史翻了新的一页。”朱毛的握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创建了朱毛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巩固扩大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朱毛的握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其壮举永彪史册!
(编者按)安仁是一块红色热土,也是革命老区,湘南起义的最后一站。朱德率领部队来到安仁,停留、活动的时间虽然只有八天,但对中国革命发展及安仁农村土地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在朱德的指挥及其部队的协助下,安仁全面爆发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创建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使安仁的农村革命融入到湘南起义乃至全国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当中。朱德率大部队撤离后,安仁革命斗争的火种仍在燎原和燃烧,湘南赤色游击队的活动一直坚持到新中国诞生。
赵古祠的拴马“小事”与山口铺的整军颁规,塑造了新型的人民军队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爱戴。安仁有数万人参加了农民暴动,几百人跟随朱德部队上了井冈山。
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朱德在轿顶屋作出了“向井冈山转移”的伟大决策,成功地实现了东撤战略目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湘南起义的骨干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形成了红军主力。从此,中国革命坚定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道路,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轿顶屋正是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最初和最直接的见证者。
轿顶屋是安仁红色历史的地标性建筑!
朱德在安仁,永载中国革命史册,彪炳千秋!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安仁历史》
《安仁县志》
《中国共产党耒阳历史》
《湘南起义史稿》
《中国元帅朱德》
《唐天际传》
《大将粟裕》
来源:神农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中保 陈旭升
编辑:陈跃鹏
热门评论
打开安仁发布,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