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南亚的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热带城市岛国,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北与马来西亚以横跨柔佛海峡的新柔长堤相通,南与印度尼西亚隔新加坡海峡相望;地处世界最繁忙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必经之路,被誉为“东方十字路口”,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四小龙”之首。
新加坡国土面积733.1平方公里(2021年),总人口约545万(2022年),其中公民约350万,永久居民约49万,外来人口约146万。华人占74.3%,是中国之外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在新加坡开埠初期,大量中国人下南洋拓荒,将中元节也带到了新加坡。新加坡的中元节从早期的点烛、燃香、烧纸、普渡等祭拜仪式到现在的中元法会、中元晚宴、福物投标、七月歌台,在农历七月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岛各地的大街小巷、大庙小寺、邻里社团、小贩中心、工厂商厦,都有热闹的“庆赞中元”活动。从中国传承过来的中元节,在新加坡反而更加热闹,已发展成为一个全民共欢的盛大节日。
▲中元节图画 (网络图片)。
虽然世界其他华人聚居地区也有庆中元,但新加坡的中元节独具特色,最为热闹也历时最长。在新加坡华人看来,春节是恭送各路神仙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中元节则是迎接各路鬼魂从地府回人间过年。中元节既是祭祖超荐、孝亲报恩、广结善缘的时节,也是祈福延寿、转运纳祥、消灾解厄的时节。如今,新加坡的中元节已变成了“多元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见识南洋华人传统习俗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新加坡中元节的由来与演变
新加坡的中元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继承了中国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并扩展为持续一个月的庆典。
中国的中元节是民间 “七月半” 、道教 “中元节” 和佛教 “盂兰盆节” 俗、道、僧三家的共同节日,源远流长。
民间“七月半”是在上古时代农历七月秋尝祭祖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沉” 或“落”的意思;“火”指“大火星”,也叫“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夏季最亮的星座之一,古代先民用来确定季节。“七月流火”指七月大火星西沉;“九月授衣”指九月妇女缝寒衣。简言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就是酷暑消退,寒冬将至。《易经证释·大有卦》解释“七月流火” 为七月之收成时节。“流火”是形容谷物叶子黄熟的景象,其意思与“秋”字从禾从火相通。
讲礼乐、重祭祀的古代先民,在农历七月秋收时节,祭祀祖先,庆贺丰收。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曰:“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蒸。”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奉祀祖先,“秋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次祭祖。民间在七月十五按例用新米祭祖,请祖先尝新,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收成。因此,“七月半”是民间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节日。
“中元节”的称谓源自道教的 “三元说”。东汉时,道教在上古先民天、地、水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神明,合称 “三官大帝”。道教的 “三元说”逐渐演变为三大节日: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三官之首的天官紫薇大帝巡查三界善恶,向人间赐福;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清虚大帝普渡孤魂野鬼,为人间赦罪;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洞阴大帝消灾解难,为人间解厄。
佛教于七月十五日举行 “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形容苦厄之状;“盆” ,救器也,指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的器物”。佛教认为,举行“盂兰盆会”,追荐祖先,布施功德,可以解救已逝祖先的倒悬之苦和拯救堕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盂兰盆会”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为救母亲设盆斋僧。相传目犍连尊者因母亲堕入地狱饿鬼道受苦向佛祖求助。佛祖说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因生前罪孽深重,死后便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只有等到七月十五,十方僧众坐禅结束之日,将供品盛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汇聚众僧的力量,才能解救他的母亲。目犍连尊者依照佛祖所说,举行 “盂兰盆会”,果然救出了母亲。
虽然民间“七月半”、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民间强调祭祀祖先;道教强调赦罪解厄;佛教强调祈福修善,但都以食物作为供品以及祭拜时点烛燃香、焚烧纸钱等。这三个节日所蕴含的崇尚孝道、感恩先人、宽仁众生、劝善惩恶的价值观是相通的。于是,这三个节期相重的不同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最终三节合一,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
二、新加坡中元节习俗
新加坡华人认为,农历七月是地府一年一度的过年假期。从七月初一开始,地府之门打开,鬼魂全部离开冥界,来到人间。有子孙后代的回家与亲人团聚,享受亲人的隆重祭拜,享用丰盛的美味佳肴,接受丰厚的纸钱衣包;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就游荡人间,或在中元普渡法会中得到超度,投胎转世。
新加坡华人尊称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为“好兄弟”。“好兄弟”也包括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这样的称呼,既是出于敬畏,也是为了避讳,因为直呼 “孤魂野鬼”有失尊重,称之为“好兄弟”既含蓄亲切,又不会让人觉得恐怖。
在农历七月,新加坡华人把祖先的亡灵接回家中祭奠,也在外面祭祀 “好兄弟”,以免骚扰人间。在七月底“鬼门”重新关上之日,恭送祖先和“好兄弟”返回地府,中元节的节期亦就此结束。
新加坡中元节习俗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加之新加坡华人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经过百多年的演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代表性的习俗有中元祭祖、放河灯、焚香烧纸、中元法会、中元晚宴、七月歌台、福物投标等。
新加坡的中元节之所以办得这么轰轰烈烈,中元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元会指负责筹办中元节的组织,由庙宇的僧侣、社区的居民、购物中心的商家、工厂的工友、小贩中心的摊主等自发组成。中元会设有“炉主”和“头家”两位主事人员:“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每年在神明面前“掷筊”决定人选;“头家”则由出钱出力的人士担任,协助“炉主”处理中元节的大小事务。
“掷筊”又名“跋杯” 、“打卦”或“问卦”,是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请求神明指示的方式。所用工具称为“筊杯”,通常是用木块削制而成的半月形外凸内平的成对器具。筊杯的正面(平面)称为“阳” , 反面(凸面)称为“阴”。
▲筊杯的正反面(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筊杯的正反组合(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掷筊之前,拿着杯筊,绕香炉3圈,然后跪在神明前,禀明自己的姓名、生辰、住址及请示事项,再将筊杯合在掌心,上下甩动,略为上抛,将筊杯掷到地面。根据筊杯的正反组合,探测神明之意:一阴一阳为“圣筊”,表示神明同意;二阴面为“阴筊”,表示神明不同意,可以再掷筊请示;二阳面为“笑筊”,表示神明笑而不答,需重新向神明禀明请示事项后掷筊。为求慎重准确,以连掷3次圣筊为准。
(一)放河灯
河灯,又名“荷花灯”,以纸板或木板为底座,用纸糊成宫殿形,底座上放一支蜡油,置彩色三角形纸旗,称为“普渡旗”。在普渡旗或河灯上用毛笔写上吉祥语,并署上自己的姓名,让祖先或“好兄弟”知晓是谁供奉的。
传说地府通往人间的道路阴暗,需要灯光照明。因此,晚上在河边点燃河灯中的蜡烛,并放入河中,为祖先引路,恭迎祖先回家,以及超度迷途在阴阳界的“好兄弟”。传说所有游荡的“好兄弟”都期盼能寄身在河灯里,来到人间投胎转世。
放河灯是在原始社会火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始社会先民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是战胜寒冷的神灵,于是出现对火的崇拜。到春秋时期,放河灯演变为对亡魂的祭祀。
放河灯的意义在于,一是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为活着的人祈福,寓意厄运将随流水而逝;二是用河灯为不幸溺水身亡的“好兄弟”超度,早日投胎转世。
▲放河灯(网络图片)。
(二)烧街衣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阴间与人间是一样的,阴间的鬼魂也要吃饭、穿衣、住房,也要生活,也要花钱。因此,新加坡华人七月就在自家门前、组屋楼下或店面走廊烧街衣,认为可以请观音菩萨度化救助“好兄弟”。几乎所有香烛纸扎铺都有售专门的“街衣包”,里面有观音衣、金银元宝、纸钱、七色衣和往生咒等。烧街衣的供品包括烤乳猪、豆腐、芽菜、龙眼、连壳花生、米酒、白米饭、米粒、糕点、瓜果(可作为香炉用)等。烧街衣时要先烧观音衣,请观音菩萨把守着关。所有供品及器皿物品,均不带走,以免将“好兄弟”带回家。
▲路边摆放的烧街衣供品(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路边祭祀“好兄弟”的“圆桌”。笔记本和笔是给“好兄弟”作记录用的(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路边供“好兄弟”洗漱的卫生间(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路边供“好兄弟”休息的“床”。“床”上物品甚至有纸扎的鸦片烟枪(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每到入夜时分,新加坡全岛的街头巷尾、公园空地和居民小区都弥漫着烛光香火,烟雾缭绕,灰烬纷飞。这是新加坡华人烧街衣的情景。烧街衣旨在布施“好兄弟”,祈求家宅平安。
▲烧街衣的场景(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为了便于清理纸灰,不影响公共卫生,新加坡政府在住宅区周边和组屋楼下特地摆放深色的大型铁桶状焚烧炉。这些焚烧炉是专门用来焚烧纸钱及纸扎的祭品,如汽车、笔记本电脑、手表和珠宝等,以满足“好兄弟”在地府的物质需求,既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也有钱可花,同时祈求自己和家人顺顺利利地度过这个月。商家店铺和公司企业也在街头巷尾设坛祭祀,祈求“好兄弟”保佑生意兴隆,阖家平安。在祭拜时,老板们还会向“好兄弟”求取数字买彩票,为公司谋福利。或许是“好兄弟”真的有灵,据说求取的数字中彩票的几率很大。
(三) 中元普渡法会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全岛在不同地方搭起大棚举办中元普渡法会。这期间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中元节的热烈气氛,随处可见各家各户、商家店铺、公司企业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点烛焚香,设坛酬神。
▲中元普渡法会外景(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内景(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神台(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神台两侧设有供“好兄弟”洗漱的卫生间(网络图片)。
中元普渡法会把道教中元超度、佛教 “盂兰盆会” 、民间祭祀祖先等不同仪式揉合在一起,异曲同工。
中元普度法会有“家普”、“街普”、“市普”、“庙普”、“行业普”等。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普渡称为“家普”;以街道或组屋小区为单位的普渡称为“街普”;以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场为主体的普渡称为“市普”;寺庙举办的普渡称为“庙普”;行业协会举办的普渡称为“行业普”;由团体、社区、庙宇联合举办的普渡称为“联普”。整个七月份,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普渡法会。
▲中元普渡法会神台一角(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供品(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新加坡华人相信祖先在中元节会回到家中神主牌接受香火供养,探望子孙后代,故在家里举办家普祭拜祖先。家普的仪式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间任何一天的傍晚举行都可以。平时祭拜祖先,都不动祖先的牌位,但中元家普祭祖时,要把祖先的牌位一一请出来,有祖先画像或照片的,也要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供桌上,再在每位祖先的牌位、画像或照片前插上香。祭拜时,按照辈份和长幼顺序,给每位祖先磕头祷告,祈求祖先保佑,并向祖先汇报自己这一年的言行,请祖先审视。到七月底的最后一天,烧纸箱封包,俗称“烧衣包”,恭送祖先返回地府。在新加坡,中元节是比清明节和重阳节更为重要的祭祖日。
在街道上,几乎每天都有摊贩或店家主办普渡“好兄弟”的活动。不同的摊贩或店家通过“掷筊”来确定举行普渡法会的日期。
与祭祖不同的是,祭祀 “好兄弟”的时候,在供品上插一炷香或普渡旗,作为邀请“好兄弟”赴宴的标志,并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和盛满清水的脸盆供“好兄弟”梳洗,并烧纸扎的日用品及衣服,让“好兄弟” 在用餐前盥洗、梳妆并换上新衣。另外,抽烟的还将点燃的香烟插在香炉灰里,供“好兄弟”饭后一支烟。祭拜完毕后,焚烧纸钱,恭送 “好兄弟”。
▲供“好兄弟”享用的供品上插普渡旗(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祭祀 “好兄弟” 供桌(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除了家庭普渡法会的规模较小外,其他形式的中元普渡法会都规模宏大,仪式繁杂。在普渡法会的祭祀大棚内,供奉一尊丈六身高的纸扎普渡公,青面獠牙。祭坛上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等横幅;神桌上有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及点亮的煤油灯等避邪物品。
▲普渡公(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普渡公(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祭坛前长长的供桌上竖立普渡旗。旗上用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节敬语,并写上供奉者的姓名、地址。供品极尽丰盛之能事,供桌上层层叠叠摆放着烤乳猪、烤鸡、烤鸭、罐头、米饭、水果等,以及用面粉或米粉制作的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素食斋品。
▲中元普渡法会供桌上插着普渡旗的供品(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中元普渡法会不单是为“好兄弟”减轻罪孽,早日安息,更是普渡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传说罪孽深重的“好兄弟”不能投胎转世,到处游荡。为了让阴阳两界的人鬼平安,便在中元节专门为“好兄弟”设醮普渡,安抚引导“好兄弟”早日脱离苦海,投胎转世。
(四)中元晚宴和福物竞标
中元普度法会结束后,便开始中元晚宴。晚宴极为丰盛,对所有人免费开放,谁都可以坐在席上尽情享用,只是最中间的那一桌是留给“好兄弟”的,不能就坐入席。
▲中元晚宴(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晚宴大约吃到一半的时候,便开始福物投标。这也是新加坡中元节的特色之一。用来投标的福物都是中元会会员和热心人士捐赠或制作的,有神像、米桶、“乌金” (一块装饰为金色的木炭)、彩票、发糕、酒、电风扇、电视机、微波炉、手提电脑、脚踏车、儿童玩具等等,花样繁多。福物的包装被赋予富贵招财、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等美好寓意,如发财炉、发财米桶、宝莲灯、金彩大吉、特大发糕、金银山等。福物的设计也随着时代和潮流而改变。近年来,很多福物会装上LED灯,让福物看起来更加亮眼。
▲富丽堂皇的福物(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象征黄金万两的福物“乌金”(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福物投标时,一般邀请演艺界知名人士来主持喊标。喊标者以高亢的声音喊出福物的标价,宴席间各个阶层的人士再高喊出价的声音,出的价都是吉祥数字。喊标应标的声音此起彼落,现场紧张刺激,欢声笑语,非常热闹。
▲45.8888万新币标下的“发财炉”(网络图片)。
福物“发财炉” 投标备受瞩目,也是历年标价最高的。2013年富商林水金以破纪录的45万8888新币(约229万人民币)捧走“发财炉”。
福物投标的目的在于行善积德。投标者在意的是投得好彩头,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因此最后中标的价格都会高出福物本身价值的数倍。投标所得主要用于慈善事业,有的当场就派发慈善礼包送给生活较为贫困的人。
中标者不必当场支付费用,而是先把福物带回家,等到下一年的中元会再支付。不少人请到福物回家后,一年之内生意大旺,赚得盆满钵满,或者事业顺风顺水,身体无病无灾,在下一年会双倍支付,感恩福气。这也是福物投标与普通拍卖的最大区别。
▲插着普渡旗送给中元会员和热心人士的礼物包(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五)七月歌台
除了上述的普渡法会、福物投标外,中元节最受瞩目的活动之一,是为“好兄弟”提供娱乐享受的歌台表演,称为“七月歌台”,简称“歌台”。歌台或就在普渡法会的舞台,或在各组屋区邻里中心、工业区或社区公园的草坪上临时架起大帐篷,搭建歌台。歌台一侧是为欢迎 “好兄弟”到来的供台。供台上有烤乳猪、烤鸡、烤鸭、水果、罐头、素食斋品等祭品,插着香烛和普渡旗。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月底,几乎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或10点半都有歌台表演。歌台的设计新颖大胆,用 LED 灯装饰得华丽璀璨,配以专业的灯光效果和音响,让人眼前一亮。歌台保留了方言文化,表演曲目为中国传统戏曲、地方街戏、方言金曲、诙谐短剧、木偶戏以及劲歌热舞的流行风和带点低俗搞笑的脱口秀。
▲七月歌台(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歌台主持人精通各种方言和英语,用各地方言在歌台上插科打诨,可以随意变换方言与台下不同籍贯和族群的观众互动。歌台表演没有彩排,完全依靠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歌星激情四射,表演方式夸张华丽,服装争奇斗艳,造型靓丽清凉,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娱乐口味,体现了新加坡的草根文化特色。
▲歌台表演的地方戏曲(根据网络图片加工)。
歌台下的观众席摆放着一排排座椅,欢迎所有感兴趣的人前去欣赏。在歌星表演时,台下的观众可以随意走动、吃零食、大声谈笑,或到歌台旁看歌星化妆,没有人会干预或约束。在观众席上,有的老伯坐在椅子上伴着歌声,挥舞着节拍,神情亢奋;有的大叔走近台前点歌,随兴给歌手发红包;孩子们则围着歌台追逐嬉戏。歌声与笑声回荡在浓浓夜色中,令人如痴如醉。
▲歌台的第一排座椅空置(网络图片)。
歌台唯一体现中元节宗教特点的是观众席的第一排座椅。第一排座椅上放有金银纸钱,人不能坐,是专为特别嘉宾“好兄弟” 保留的座位,为的是让“好兄弟”坐在第一排享受贵宾式待遇,也是新加坡华人对于往生者的敬重。
2007年新加坡年轻导演陈子谦执导的以歌台为题材的电影《881》上映以后,再次掀起歌台热潮,吸引了不同籍贯、族群和年龄层次的观众,新加坡的七月歌台也声名远播。
新加坡的歌台文化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歌台就是中元节安抚鬼神的节目。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歌舞团来新加坡躲避战乱,他们心系祖国,举办歌舞表演为抗战筹款,并将表演称之为“歌台”。歌台有乐队和歌手,表演曲目多是民族舞蹈、传统歌曲、话剧和相声等。当时的歌台结合了茶馆文化,无须购买门票,只需在茶馆喝茶或喝饮料就能免费享受歌台节目。茶馆的营业额也因此爆增,歌台一时风靡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茶馆都附设歌台。
当时的新加坡本地居民正处于日本占领的艰难时期,生活困苦,歌台的出现满足了本地居民通过娱乐寻求心灵慰藉的需求,大受欢迎。后来又出现了食堂歌台、游艺场歌台、体育馆歌台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歌台形成了新加坡的歌台文化雏形。
后来,新加坡一些专演酬神大戏的传统戏班,如潮州戏班、福建戏班和粤剧班,在中元节酬神戏开场前,都会邀请歌台前去“热场”,吸引观众。渐渐地,歌台喧宾夺主,变成中元节献给“好兄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时至今日,几乎每一场歌台表演都可以媲美露天演唱会。
新加坡的中元节不同于世界其他华人地区的肃穆冷寂,整个农历七月夜夜欢歌载舞,锣鼓喧天,盛况空前。中元节的庄重严肃气氛也被热闹欢庆的歌舞冲淡了许多。如此丰富多彩极具新加坡特色的中元节文化节目,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中元节与歌台融合,自娱、娱人、娱神、娱鬼,更像是一场娱乐盛宴。
三、新加坡中元节的禁忌
新加坡华人认为,农历七月地府之门全开,人间的阴气最盛。所以,中元节期间有许多禁忌: ①农历七月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婚嫁,也不买房或搬家;②晚上不要太晚回家,不要靠近水边,不要游泳。否则容易被溺水身亡寻找替死鬼的“好兄弟”带走;③不要踩踏纸钱灰烬或供品,走路时要绕开地上的灰烬和没有烧完的纸钱。如果没有办法绕开时,要礼貌地说声 “对不起!借过一下。”然后小心地大步跨过去。④自己吃饭时切忌将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好兄弟”会认为筷子是两柱香,米饭是供奉给他们的;⑤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要直呼别人姓名或拍人肩膀。如果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应答,不要回头;⑥夜晚睡觉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叮当作响的铃声容易招来“好兄弟”。
实际上,中元节的禁忌可以理解为阴间与人间相互尊重的表现,有些禁忌其实是健康养生常识。古代很多人对养生知识不甚了解,知道养生的人就利用这些禁忌来大家提醒注意身体,避免生病。
四、新加坡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在新加坡流传至今,被赋予了更多积极意义,迷信色彩已经淡化,欢乐喜庆成了主旋律。
新加坡早期华人来自中国各地,到了农历七月便以庙宇、巴刹(马来语音译,“集市”的意思)、社区和街道等为中心组织中元会,大家团结在一起筹钱办中元节,积极为兴办学校、慈善事业筹款。中元节已经成为华人联络情谊、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新加坡中元节的意义主要包括:
一是联络感情,再现“甘榜精神”。“甘榜”,马来语音译,指新加坡早期不同族群居住的村落,如马来甘榜、华人甘榜等。 “甘榜精神”指乡村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同甘共苦、不求回报的精神。随着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甘榜已大部分消失,变成新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居)分居各地,中元节提供了一个团聚叙旧的机会。
二是加强行业的联系和交流,增进行业之间的友情。中元节让在同一商场、小贩中心做生意的商家或小贩联系起来,增进感情。许多大酒店、大企业的华人员工庆中元,洋老板都会来参加,为的是入乡随俗,与华人下属同乐。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起庆中元,在新加坡已成为风气,体现了中元节的多元化。
三是筹募善款,为慈善献爱心。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款的机会。每年中元节,民众联络所、宗教福利团体、民间慈善机构,都通过福物投标和义捐,筹到可观的善款。
四是展现民俗文化。每晚数十场歌台,表演雅俗共赏的歌舞,平时难得一见的方言戏曲,都能在中元节看到。
新加坡的中元节继承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扶贫助弱、提倡孝道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加坡华人对祖先的孝道、对孤魂的悲悯、对邻里的友爱,促进了社会和谐,使鬼魂得到安慰,使人心得到安宁。新加坡华人乐善好施、弘扬爱心,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品质,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阳寿懿,安仁县禾市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民俗类文章和书籍,爱好摄影和旅游。
来源:通讯员
作者:阳寿懿
编辑:思婷
热门评论
打开安仁发布,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