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秋月下故乡的记忆
2022-09-14 09:33:47 字号:

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中秋节。每逢中秋,耳畔就会响起德德玛低沉而浑厚歌声:“岁月到中秋,白了我少年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不能再见到母亲招手,沉重的脚步难踏归乡路,时光留不住风华少年,岁月沧桑才知人生路。岁月到中秋,花落的时候,怀念慈母,怀念故土,多少愧疚事积压心头,深夜难破晓,向谁来倾诉。时光留不住风华少年,岁月沧桑才知人生路。”(《岁月中秋》)。

▲在池塘边赏月。背景歌曲为《岁月中秋》(视频拍摄与制作:阳寿懿)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周礼》中的“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就是记载西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祭月”的遗俗。在华夏文明中,太阳与月亮交替出现的天体是最早崇拜的对象之一。中秋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季三个月的正中,故名“中秋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曰:“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也叫“仲秋节”。

图片1.png

▲花好月圆(网络图片)。

今夜,一轮皓月高高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阳台,似轻纱一般温柔。坐在阳台上,欣赏着诗意般的月亮,吃着酥软的月饼,喝着用故乡酒药酿制的糯米酒。吃完月饼,喝完酒后,禁不住月色的诱惑,我决定独自去楼下的池塘边赏月。

图片2.png

▲在阳台上俯瞰小区。图右上方示池塘(摄影:阳寿懿)

图片3.png

▲在阳台上俯瞰池塘(摄影:阳寿懿)

图片4.png

▲在池塘边看小区(摄影:阳寿懿)

图片5.png

▲在回家的路上看池塘和小区(摄影:阳寿懿)

来到楼下,一股桂花香味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路灯下,桂花树上熟悉的小花已经开放,在繁茂的枝叶间,若隐若现,香味弥漫了整个小区。顺着桂花树梢,放眼望去,一轮明月圆如玉盘,明似灯笼,丝绒般的云朵点缀着夜空。桂花飘香季节,正是中秋团圆时节。

图片6.png

▲在阳台上眺望东南面夜晚升起的月亮(摄影:阳寿懿)

图片7.png

▲在阳台上眺望西南面凌晨即将落下的月亮(摄影:阳寿懿)

图片8.png

▲在阳台上眺望西南面早晨的月亮(摄影:阳寿懿)

图片9.png

▲月亮放大照(摄影:阳寿懿)

走过休闲健身场,经过一小段林荫道,便到了池塘边。坐在椅子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低头俯瞰月亮映入池塘的倒影,正如歌曲《月之故乡》中唱的:“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在池塘边赏月。背景歌曲是《月之故乡》(视频拍摄与制作:阳寿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皓月当空,夜色朦胧,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坐在与老家门口相似的池塘边,看着与老家池塘相似的景色,沐浴着与故乡相同的月色,我的思绪飞到了数千公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与父母亲、弟弟妹妹围坐在老屋门口的禾坪上,欣赏着圆圆的月亮,沐浴着银色的月光,品尝着美味的月饼。父亲独酌自己酿制的糯米酒,讲述着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我坐在小凳子上,听得入神,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编织着童真的梦想,恍如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过中秋节的情景如在眼前。

年轻时,为了梦想和未来,为了诗和远方,离别父母,离别亲人,离开故乡,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的故乡湖南省安仁县,万洋山脉蜿蜒于东南,五峰山屹立于西部,武功山脉从东北斜贯中部,醴攸盆地从北向南、茶永盆地从东向西南横跨其间。“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故乡的一年四季都很迷人,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各有不同的风采。春天,万物复苏,春意昂然,彩蝶纷飞,鸟语花香,农民在稻田里播下春天的希望;夏天,晴空万里,夏苗茁壮,知了在树上鸣叫,劳作一天的农民在树下乘凉;秋天,稻菽叠浪,瓜果飘香,层林尽染,农民在稻田里收获秋天的果实;冬天,寒风刺骨,偶尔下雪,银装素裹,农民在家里烤着木炭火,享受着天伦之乐。

清晨,一声声鸡啼在村庄里回响;傍晚,一缕缕炊烟在村庄上空飘荡。夜幕降临,皎洁的月亮悄悄爬上天空,给山川大地镀上一层柔和的月辉。乡村的夜晚安宁幽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几声蛙叫,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那里承载着我童年和少年的梦想;那里给了我难以忘怀的温情和欢乐;那里有我无法割舍的思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刻骨铭心。那里没有名山大川,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凡 。然而,在我的心目中,故乡却是最美的:蓝天白云,小河湾湾,流水潺潺,炊烟袅袅,清幽秀丽,恬静典雅……,宛如一幅山水诗画。

故乡的老屋

老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坐落于一个半山半丘陵的小山村内,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乡村的宁静。老屋是一栋8垛两层青砖瓦房,民国年代湘南风格的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朴典雅。8垛屋的右边就是我家的老房子,一家5口住6间房,在村里算是比较宽敞的。上世纪70年代,堂伯父加建了1垛屋,当时十几岁的我还助了小工。

图片10.png

▲老屋全景。图左是我家的房子(摄影:阳寿懿)

图片11.png

▲老屋近景(摄影:阳寿懿)

老屋依山而建,后山树林茂盛,山势绵延;前面是平坦开阔的禾坪,禾坪的前方是成片的田野,阡陌纵横;右边是菜园,绿的、紫的、红的、黄的蔬菜瓜果,五颜六色挂满枝头,豆角、苦瓜、南瓜、丝瓜互相缠绕,丝丝缕缕,爬满了蓬架;往右约50米处挺立着伟岸笔直的松树,四季常青;再往右约100米处是日夜奔流的永乐江;屋前屋后种着枣树、李树、桃树、樟树、香椿树、桑树、梨子树、橘子树,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树底下长满了野草和一簇簇的野花。

图片13.png

▲老屋大门(摄影:阳寿懿)。

老屋历经岁月沧桑,看尽人生百态,见证了我的成长: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入学启蒙;从回乡知青,到考上大学……。每当想起老屋陪伴我走过的春夏秋冬、带给我童年和少年的纯真快乐,便觉得有股暖流涌上心头。

农闲时节,老屋的门都是开着的。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在屋里屋外嬉戏打闹,楼上楼下捉迷藏。吃饭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喜欢端着碗出来,坐在老屋前的石阶上,边吃饭,边谈笑。

那时我特别喜欢看书。家里习惯称为“后背长屋嘀”的房间是父亲后来加建的靠后山的一间长屋,二楼有一个小窗户。秋收之后,二楼堆满了稻草,我便在靠小窗户的位置将稻草整理成一个可以斜坐的稻草“沙发”,作为我闲暇时看书的地方。上高中以及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期间,父亲经常借回《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以及《敌后武工队》、《晋阳秋》、《烈火金刚》等现代小说给我看。一有空闲,我便躲在稻草“沙发”里,对着小窗户,专心致志地看书,有时母亲叫我吃饭都没有听到。

那时村里的电灯是按灯泡瓦数收钱的,家里只安装了一盏15瓦灯泡,留着长长的电线,以方便转移地方。做晚饭的时候,灯泡就挂到厨房的门框上。父母亲在忙着做晚饭的时候,我便靠在厨房的门框上看书,久而久之,靠着的位置被蹭得油光发亮。吃完晚饭后,父母亲要忙别的家务,便由我包干剁猪草。有时候看书着迷,母亲叫我几次剁猪草,我“嗯嗯”几声,却舍不得放下书本。这时父亲就会说:“莫要急啰!等下我来剁。” 父亲很支持我看书,每当母亲催我剁猪草时,父亲只要看到我靠在门框上看书,就自己来剁猪草,我也因此多次躲过了本来就不太喜欢的剁猪草。收拾完厨房、忙完家务后,父亲时常给我讲他走南闯北的经历和自己人生的经验教训,教育我做人,鼓励我读书。老屋15瓦的微弱灯光,陪伴我度过了很多温馨的时光。

那时物质匮乏,夏秋季节,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我和弟弟就会早早起床,提个小篮,带把小铲,去后山采集一种长在松树(故乡叫“丛树”)附近的蘑菇,称为“松树菌(故乡叫“丛树菌”)”。松树菌属伞菌目铆钉菇科铆钉菇属真菌,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松树下的无公害野生食用菌,是故乡的一种原生态美味,黄褐色,伞形,大如香菇,群生或散生在松树下的黄土地上。松树菌味道鲜美,用来做蛋汤尤其美味。除了采集松树菌,我与弟弟还经常去山坡摘野菜,去河里捕鱼,去田里捉泥鳅、捡田螺。母亲就会用野菜做青团子,用松树菌做蛋汤,用泥鳅、鱼和田螺炒辣椒。每次无论我和弟弟收获多少,母亲都会开心地笑着说:刚刚好做一碗菜。受到母亲的鼓励,我和弟弟都非常乐意去采集野味,改善伙食。

母亲早上在出工前,一般会把米煮熟捞好装在一个小鼎罐里,我只需负责用小火把饭进一步蒸熟。上学后,学校流行写毛笔字和绘宣传画,我也迷上了,父亲就到处收集旧报纸给我练字,收集硬白纸给我绘画。书法和绘画的爱好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学读书后,因功课繁忙才停下来。每年春节老屋的对联一直是我自撰自写,再忙也会提前想好来年的期望与愿景拟好对联,在大年三十写好贴在老屋的大门和房门。

曾几何时,努力读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那时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有一对神奇的翅膀,可以飞去外面的世界,过着天高任鸟飞的日子。可是,当我走出故乡后,老屋在我的脑海里竟挥之不去,温柔地守候在我的记忆深处。

乡村夏秋的夜晚,明月高悬,繁星点点。在月下的禾坪上,大人们坐在点燃熏蚊子的长圆筒稻草周围,赏月聊天;我与小伙伴们在禾坪上做各式各样的游戏:老鹰抓小鸡、跳屋、传彩球、打纸板等等。小伙伴们在禾坪上跑着、跳着、笑着、打闹着、不知疲倦地嚷嚷着。在夜晚的禾坪上,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虫鸣声,蛙叫声,交融在一起,共奏一曲和谐的乡村交响乐。

禾坪周围的桃子、李子、梨子、枣子、橘子还是半生不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摘来吃。禾坪下方的小溪,由东往北流向永乐江,溪里的淤泥中藏有泥鳅、鳝鱼。夏秋时节,我时常在小溪的淤泥里捉泥鳅、鳝鱼:挑选泥鳅可能多的一段小溪,在两端各筑一道小堤坝,再把小堤坝之间的水舀干抓里面的小鱼,然后从一端开始用手依次铲淤泥,一边铲淤泥,一边捉从淤泥里跑出来的泥鳅、鳝鱼。

每次想起禾坪,心里都久久难以平静。在浓浓的亲情中,在父亲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在母亲的一声声嘱咐中,在不知疲倦地与小伙伴的追闹中,我在禾坪上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又一天。

想起禾坪,就会想起每一次离开家,母亲都会送我走过禾坪,走到禾市街的车站;就会想起上车后,母亲一路小跑追着车子和目送的眼神;就会想起每一次回家时母亲在禾坪上张望的身影。母亲永远是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朵花;永远是我内心最动人的音符。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父亲,奉献给了儿女。无论漂泊多远,母亲都是一座照着我前行的明亮灯塔,都是一个可以让我停靠的温暖港湾。

老屋禾坪的下方有一口池塘,是祖父当初建房时专门挖出来的,方便平时用水。池塘的水来自禾坪下方的小溪,源头在约500米处的荷叶塘。溪水四季长流,灌溉着沿途的稻田。小溪与池塘仅隔一条田埂小路,溪水从一端流进池塘,又从另一端流向田间,润泽庄稼。池塘不大,池水清澈,如同镶嵌在老屋门口的镜子。

池塘生机勃勃,长有深绿的水草,成群的蝌蚪在其间游来游去。岸边的水里长有芦苇,每年夏秋时结出棒子一样的果实,称为“香蒲”。小时候手脚经常受伤,父亲告诉我芦苇棒子上的粉末可以止血镇痛。母亲每年还会在池塘岸上种我最爱吃的芋头。

图片14.png

▲老屋前面的池塘。房子是在老屋地基上新建的(摄影:阳寿凯)。

静谧的夜晚,池塘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偶尔扑通一声,蹲在岸上的青蛙突然跳到池塘,打破了池塘的宁静,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

池塘是我记忆集中的地方之一。我曾在池塘摸过鱼虾,捡过田螺,捞过浮萍,挑过池塘的水去菜园浇菜……。

故乡的炊烟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脑海里就浮现出故乡老屋瓦缝冒出来的缕缕炊烟。萦绕在屋顶上空的炊烟,宁静,纯洁,轻盈,缥缈,优雅,超凡脱俗。

炊烟是老屋呼吸的气息,有饭菜的香味,有母亲对孩儿的呼唤。放学回家后,我就与小伙伴到野外打猪草、挖野菜、去后山捞松树落下的松针(俗称“丛毛”)。当看见老屋的炊烟袅袅升起时,便知道是母亲在呼唤我回家吃晚饭了。

做好饭后,灶中的柴火木碳尚未全熄,我喜欢把红薯放到尚未熄灭的柴火堆里。一顿饭的功夫,煨红薯的香味就会从柴火灰中弥漫出来。

炊烟是连接我与故乡的情感纽带。炊烟的归属,就是天空上如同炊烟般的云朵。仰望蓝天下的白云,就宛如仰望故乡的炊烟。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也像城里一样,燃气灶代替了柴火灶,燃气取代了柴火,烧柴火所带来的炊烟味道却没有了。

如今,我只能哼唱着邓丽君《又见炊烟升起》中的“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回忆老屋的炊烟。尽管故乡村庄上空的炊烟渐渐远去,但我心中的炊烟却从未远去。

故乡的老井

老井在禾市中学前面的石拱桥边。老井1.5米见方,周围的石板上长满了青苔,井壁用石头砌成,井底长着深绿色的长条形水草。打水的时候,水草悠悠地摇摆,像是翩翩起舞的少女。冬天的时候,远看,井口雾气缭绕;近看,井里冒着的小水泡,在水面上荡漾着一道道涟漪。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冽。小时候我每天都要来这里挑几担水供家里食用。到了夏季“双抢”季节,孩子们都会来老井挑水,送去给田里干活的大人们解渴。

上大学后寒暑假回到故乡,我也会来这里挑水,在井边走走看看,寻找儿时的踪影,回味童年观井照影的乐趣。老井融入了儿时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村里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离开老井,老井却一直坚守在这里,平静地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静待着游子归来。

老屋旁边的小河

上古先民逐水草而居,繁衍生息,故乡的先祖们亦不例外,在永乐江沿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清澈见底的永乐江,河面不宽,河水不深,从东南一路蜿蜒向西北流去,如同一条少女轻柔的丝带,秀丽迷人。一座铁路桥,从老屋左侧约500米处凌空飞架永乐江东西两岸,雄伟壮观,气势恢弘。

永乐江有鱼虾、青螺以及类似海带可以喂猪的水草,我小时候经常去河里捉鱼、摸虾、捡青螺、捞水草,在河岸的沙地上挖野胡葱。

永乐江有一片能享受阳光浴的白沙滩,是天然的游泳场。每当夏日来临,男孩子们都喜欢脱光衣服,裸身在河里尽情地畅游戏水玩沙;在河岸边比赛“水吃石子”,用扁平的鹅卵石,用力投向水面,嗖、嗖、嗖,石子在水面上,连续跳跃数次后沉入水底,水面上留下许多重叠扩展的涟漪。

永乐江水滋润了故乡的良田沃土,养育了勤劳的故乡人,也给了我无限的幸福和快乐。正是永乐江,让故乡花红柳绿、稻禾飘香、兴旺发达、繁荣富足。我在永乐江畔出生长大,与永乐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悠悠永乐江水,流过故乡的小山村,流过岁月,却流不出我的记忆。

图片15.png

▲一家人过中秋节(网络图片)

年少时,与父母亲在一起,合家欢聚,共度中秋,觉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今却变得遥不可及。养育我长大的父母,已相继离开人世,唯有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心底;父亲买的美味月饼,也只能停留在记忆深处。那时的我对中秋节的理解,并不是举头望见的明月,而是低头看到的月饼。吃一块月饼,几乎是我对中秋节理解的全部涵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向往中秋节,其实向往的是吃月饼。那时的月饼款式单一,是一块大大的很结实的圆饼,上面印着月饼的红花纹。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月饼的款式越来越多,琳琅满目。

故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青砖土瓦房已变成了钢筋混泥土楼房;原来沆沆洼洼的泥土路面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面;原来黑灯瞎火的道路两旁栽上了景观绿化树,装上了明亮的路灯;村村通公路,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给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车、小轿车,出行更加方便;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进入了千家万户,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故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每当中秋月圆之时,我的心就会飞向故乡。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借着中秋的月光,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游子的思乡梦中。尽管多年来我变换着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但我深知,故乡才是我的根,才是我心灵的栖息地。走过万水千山,走过流年岁月,故乡永远是我心中最眷恋的地方。今夜,我又恍惚回到了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似乎听到了故乡的深情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不知不觉,夜渐深了,月亮依旧挂在空中,月色越发柔和了。万籁俱寂,都睡了,故乡也入眠了,我依依不舍地起身回家。

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祝愿故乡越来越好!祝愿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祝愿每一个中秋都是花好月圆人团圆!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时。

(作者简介:阳寿懿,安仁县禾市人。曾在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住新加坡,喜读文史类、民俗类文章和书籍,爱好摄影和旅游。)


来源:投稿

作者:阳寿懿

编辑:思婷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安仁发布,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