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资兴救灾日记:开工
一一8月12日,星期一,晴间雨
不到6点,生物钟自然响了。睁开双眼,透过窗台,晨曦已抹上山尖。一大片的凤尾竹映入眼帘,上头氤氲着一层薄雾,或高或低,飘飘忽忽,与天相接,似仙境一般。
东江湖的美,秀在外,藏不住,也伤不坏。
我怕惊醒室友,悄然起床,蹑手蹑脚走下板梯。
昨天来后,吃过晚饭,整理好东西,待安顿下来,就不早了,没来得及周边转悠。
指挥部设在龙溪林管站。打听得知,龙溪以前是一个乡,龙溪乡与白廊镇合并后,降格为村,辖24个村民小组。这里山沟众多,溪流密布。其名缘于当地人把小溪小沟形象比喻为穿梭的游龙,习惯叫龙坑、龙溪。全村分为上洞、中洞、下洞三个大地名。指挥部的确切位置在下洞。
7月27日洪灾,上洞水浸天门,中洞水漫金山,下洞千流竞汇,洪水肆虐,屋倒墙倾。指挥部右侧的山头塌陷,巨石滚落路边。其前方的墈下,有一条小溪,如今小河成滩,沙砾成洲,杂木横陈,桥断梁摧,一片狼藉。
一对老夫妻在自己的屋前,或坐或站,瞅着从坍塌成沟的地方开挖出来的小道发呆。我跟他们打了一声招呼,他们微笑着回应了一声“早呀”。
我绕到对面山坡。从高处看过来,指挥部后面山脉多处滑坡,满目疮痍。如同一张漂亮的脸蛋被野猫乱爪抓破了皮,指长痕深,在流血,火辣辣发痛。
吃过早餐,我们开启一天的工作。
指挥部下设4个作业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一至三组为常规工作组,是名符其实的攻坚队,以乡镇干部为骨干。第四组是机动组,另外管理三台挖机二台铲车,根据各组任务需要投放设备,由我们负责调度。
公路交通专班共5人,是轮换后的全新班组,人生地不熟。当天任务:一是了解各作业面的工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研究打通杨家坪隧道口的可行性预案;二是督察徐家蒋家石堰组一带的通组路作业点。
杨家坪隧道口是通往杨家坪村的咽喉,在两座山峰夹谷的丫掌处,被泥石流倒灌堵塞,掐断了出入通道。第一组正为寻求打通办法着急上火。我们立即驱车前往。
沿着已初步清理出来的之字形路盘旋而上,在路尽头,看到一个被淤泥乱石拥塞的洞眼。据陪同的村支老书记介绍,这条隧道是凿石开挖而成,未曾使用炸药,对洞壁的保护很好,应该牢固。它总长470余米,宽约3米,高4米,平时能通过中巴车。
我们认真踏看现场,鉴于目前的技术和作业能力,还是建议邀请省市专家会商,再确定可靠的开挖方案,千万不宜进。
从安全角度考虑,他们无奈接受意见,答应再想想办法。
下山途中,对讲机传来中洞村水道坑组要改造一座断桥的报告。
水道坑组受灾严重,河流改道,桥断路毁。三台挖机一台铲车正在紧张施工,已经整理出一条沙石路面。
我们与第3组组长在桥边汇合。技术员下到桥洞下面,仔细查看现场,初步拟定了作业方案。组长指着路边一堆涵管高兴地说,我们要抢时间,赶进度。明天拉通通组路,后天进行桥面改造,涵管到位了,技术到位了,克日可成。
中餐之后,公路交通组一行马不停蹄赶往龙溪徐家蒋家组现场督战。这是第2组的作业面。烈日炎炎,即使戴着草帽,依然汗流浃背。现场却热火朝天,沙砾坪上挖出一条深沟,填出一条约500米长的沙石路,预计即日打通通组路(徐家蒋家),进展顺利。
除了我们,龙溪村还有中联重科以及机场两个公司派出的救援队,以及电管所和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工作团队。多路人马,全力以赴。
可喜的是,一些村民也积极自救,清理淤泥,擦洗物件,晾晒衣物。
明天应该会更好!
来源:通讯员
作者:谭诗科
编辑:凌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