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华王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在育苗、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发力,全链条推动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12月26日,在华王乡东桥村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安仁县百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属子公司安仁县百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工厂,一条新引进的全自动化红薯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工,工人将红薯水粉通过机器蒸熟,出粉后另一位工人用手把粉皮拉伸成型,冷却后用机械剪切成条。旁边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晾晒干的红薯粉条称重,包装。
合作社负责人曹培顺向记者介绍,要让华王乡红薯的产量跟上销量,就得先从硬件上提质升级。2024年,合作社投入200万元建设一栋标准厂房,引进一条先进机器化生产线以及恒温生产车间、无尘型晾晒车间、打包间等配套设备及设施,对生产车间提质改造后,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安仁县百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曹培顺:以前的话,一天产量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小时的量,(现在)我们的产量至少是翻了五倍
“华王红薯粉”作为华王乡的特色产业,已有600多年的制作历史。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帮扶和指导下,合作社逐步向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如今,合作社已建设了集生产、检测、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车间,产品也从单一的红薯淀粉,逐步扩大至红薯粉条、红薯烫皮等多种产品,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安仁县百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曹培顺:我们现在的红薯粉的话是供不应求,现在主要销往本地市,每天的红薯粉的出产量是8000斤左右,主要的最大的销量是红薯粉条,过年的畅销品就是薯烫皮
红薯粉卖得好,农户种植有奔头。今年,合作社流转了东桥村3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总面积达到了500多亩,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并雇用了15名当地农户,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
华王乡东桥村村民 黄红姣:我们村里大概有十几个人在这个合作社工作,像我们年纪大了,家里又有小孩,又要照顾老人,在这里工作有一定的收入,我们做一天大概一天的工资100块钱左右
如何将小小红薯变身为生金吐银的“摇钱薯”,曹培顺也早已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安仁县百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曹培顺:我们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计划是,5年(时间)把产品做到销往全国知名品牌,增加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产量带动更多的农户种红薯,由我们来收购,保障农民的利益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丽 李晶
编辑:刘慧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