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南方丘陵山区早稻插秧正有序推进,我县积极推广“油菜-水稻”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双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为农户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洋际乡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龙军正操作着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化插秧机作业,与传统机型不同,新设备可以自动调节插秧深度与株距,栽插深度可以控制在厘米级。保证水稻合理密植的同时,促进秧苗根系垂直生长,提高抗旱、抗涝能力。龙大哥告诉记者,他承包的600多亩农田,其中400亩已经采用轮作模式。
种粮大户 龙军:油菜收割后种早稻,以往人工栽插一天最多3亩,现在机器一天能插30亩,效率翻了近30倍,油菜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预计早稻亩产能提高2%。
油菜收割后种早稻,不仅不耽误农时,还能让土地‘喘口气’。我县地处湘南丘陵地带,地块零碎、冬闲田多曾是制约产出的难题。近年来,当地推广“稻—稻—油”三熟制,通过早熟油菜品种与机收技术适配,将冬闲田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我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其中"稻—稻—油"三熟制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油菜籽总产达2.9万吨。
县农作物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贺志鹏:选育生育期180天以内的早熟油菜品种,配合机收机种,油菜根系能疏松土壤,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稻瘟病发生率下降20%。目前全县三熟制田块占比达20%,粮食总产能增加0.46万吨/年。
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转型的同时,我县还积极探索"国企+基地"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在永乐江镇排山村高标准农田里,三台插秧机正同时作业。该村1600亩农田由湖南农业集团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并承租,在高标准改造前长期沿用传统人工插秧,人工插秧周期长达10-15天,秧苗生长阶段差异显著,田间管理难度大,并且每亩需投入3-4个劳动力,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在湖南农业集团进入并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后,综合人工成本下降了60%,秧苗存活率、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实现了日均作业量产能新突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通过“稻油轮作、机械化耕作和国企规模化经营,让曾经的零散田、冬闲田变成“一田三熟”的高产田。如今,老百姓"向土地要效率,向机械要时间,向科技要产量",既实现了轻松种田,又拓宽了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何丽 李晶
编辑:李凯欣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