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稻田,除了满仓的粮食,还有成片的秸秆。曾经,它们是让人头疼的“田间废弃物”;如今,在“稻稻菌”循环模式的创新探索中,这些秸秆成了赤松茸生长的“天然温床”,实现了“一田三季、粮菌双收”,不仅提升了农田综合利用率,更展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秋收时节,华王乡大塘村的稻田里一片忙碌。联合收割机轰鸣前行,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机腹,留下整齐的稻茬;紧跟着,打捆机“吐”出一个个紧实的秸秆方块,整齐码放在田间。与往年不同,除了抢收稻谷,农户们对田里的秸秆格外“上心”——这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稻草,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华王乡大塘村种植户 侯光华:我家40亩稻田的秸秆全卖给了养牛养殖户,赚了1万块。以前秸秆是累赘,现在成了“香饽饽”。

在赤松茸种植田里,工人们正将粉碎的秸秆基料铺成30厘米厚的“营养床”,再整齐植入赤松茸菌种。秸秆下层表面已冒出点点白色菌丝,如一层细密绒毯。种植户唐威介绍,赤松茸对基料要求不高,水稻秸秆透气性好、营养足,无需额外添加太多辅料。种完赤松茸后,菌渣还能直接还田,相当于给土壤“喂补药”!

种植户 唐威:今年我种植了赤松茸10亩田左右,大概利用秸秆30亩,(预计)赤松茸每亩产量接近3000斤左右,纯利润可以给我带来2万元的收入。
大塘村共有近2000亩农田,如何实现秋收后“物尽其用”?今年,湖南农业集团驻大塘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打出“组合拳”,形成“低茬收割还田+菌菇栽培增值+饲料加工转化”的三端循环模式,覆盖从生产到利用的全链条。

湖南农业集团驻大塘村工作队队长 张四富:一是低茬收割,粉碎还田800多亩;二是引种赤松茸栽培,大户加散户20亩,需要收集600多亩水田的稻草;三是养牛户提供青贮饲料,需要消耗300多亩的水田稻草,实现了变废为宝,给群众增加了收入。

从“一烧了之”到“循环利用”,从“田间废弃物”到“致富金钥匙”,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小秸秆点草成金,小菌菇撬动大产业。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一幅“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增绿”的新画卷,正在广袤田野上徐徐铺展。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霞 李晶
编辑:刘慧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